出汗多是什么原因?专家解析汗与健康的关系

关键词: #汗多
关键词: #汗多
出汗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有助于调节体温,促进体内“毒素”的排出,盲目抑制出汗对健康有害。出汗过多往往是甲状腺机能亢进、植物神经功能障碍、风湿热、结核病等一些内科疾病的外部表现,患者经常出现自汗、盗汗等异常现象。
汗液与健康密切相关
能否出汗预示着疾病是否恢复
例如,有些娃娃感到寒冷,总是在床上喝姜汤,盖上被子,一旦出汗,疾病基本上很好。这是因为感冒的人,汗腺寒冷,不能出汗散热,导致体温升高;喝汤盖后,汗腺因热而放松,从而排汗,散发体温,降低体温,真的可以说“汗到病”。
出汗量直接影响人体健康
出汗过多会导致血液循环流量减少,循环减慢,降低散热量,导致体温升高。大量出汗也会导致人体盐分流失,细胞因钠缺乏而引起热痉挛。
中国传统医学书籍《内经》也列出了许多用“出汗”诊断疾病的例子。例如,口渴(即糖尿病)患者出汗较少,但排尿较多;肝肿胀(即肝硬化)患者出汗呈黄色,略带腥味;老年人出汗可能是中风的前兆;体质虚弱的人睡觉时容易出汗;高烧出汗后,常导致体温下降、四肢抽搐等症状。
不同部位的出汗也有不同部位的出汗
头面出汗多的人多为气虚脾虚,表现为口渴,不想吃,多为积食,可减少进食量,吃清淡饮食缓解。手足心出汗多为心脾虚,也可为胃热或热证。心胸出汗通常是虚证的表现,要防止过度思考。
另外,要特别注意汗的颜色
如果出现黄汗,要警惕,平时可以多加清热泻火的食物。但是不用太担心汗味重,尤其是女性经常选择使用一些抗汗产品,会影响人体的正常排毒。
出汗可分为三种类型
根据不同的特点,出汗可分为三种类型,调理方法也不同:
第一,气虚型
这是最常见的自汗类型。患者多表现为体质虚弱、体力下降、轻微活动后出汗。调理时要以“补”为主,加强固体摄入。平时可以多吃黄芪、枣、山药等补气成分,补益身体,缓解气虚。还可以通过运动舒缓和运动结合来增强体质,如打太极拳、练八段锦等。
二、阴虚型
有些气虚患者有阴虚,除体质虚弱外,还有内火旺、身体发热、手脚发热、易怒等表现。晚上睡觉时出汗,醒来出汗,也就是“盗汗”。对于气阴两虚的人,要从益气养阴、滋阴清火入手。平时可以吃一些百合、银耳、枸杞、洋参,少吃羊肉、洋葱、洋葱、姜、蒜等热食。必要时可以用沙参、麦冬、五味子等中药调理。
三、阳虚型
有些人特别怕冷,怕吹风,经常无缘无故地冒冷汗,总是手脚冰冷,容易感冒。这可能是由于气血不足严重,导致阳气不足。对此,不能按常规方法清热止汗,而要用温阳固摄的方法进行调理。平时注意心态平和,避免情绪波动;饮食要营养均衡,少吃辛辣食物,避免烟酒;温度变化时及时增减衣物,防止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