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分析糖尿病的产生原因

糖尿病在中医理论中主要与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因素有关,可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种类型,对应肺燥、胃热、肾虚等病机。中医认为其产生原因主要有禀赋不足、过食肥甘、情志内伤、劳倦伤脾、外感邪毒等。
先天禀赋不足是糖尿病的重要内因,中医称为消渴病。这类患者多因父母体弱或孕期调养不当,导致肾精亏虚,表现为自幼体质虚弱、易感外邪。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肾精不足则五脏失养,尤其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导致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发为消渴。治疗需注重补肾填精,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方剂调理,配合艾灸关元、肾俞等穴位。
长期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及辛辣炙煿之品,易损伤脾胃。脾失健运则湿浊内停,郁久化热,湿热蕴结中焦,耗伤津液,形成中消证。患者常见多食易饥、口干口臭、大便黏滞等症状。治疗需清热化湿、健脾和胃,可用白虎加人参汤、甘露消毒丹等方剂,日常需严格控制饮食,避免膏粱厚味。
长期情志不畅,肝气郁结,郁而化火,上灼肺津则成上消,中灼胃液则为中消。肝火亢盛还会下劫肾阴,形成下消。这类患者多见急躁易怒、胁肋胀痛、口干咽燥等症状。治疗需疏肝解郁、清热养阴,可用丹栀逍遥散、一贯煎等方剂,配合情志调节,避免情绪波动。
过度劳累或思虑伤脾,导致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谷精微下泄,出现多饮多尿、身体消瘦等症状。脾虚不能散精上归于肺,肺失润养则口渴多饮;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胃阴不足则消谷善饥。治疗需健脾益气,可用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方剂,注意劳逸结合。
外感六淫邪气,尤其是燥热之邪,可直接损伤肺阴,导致肺燥津伤,形成上消。邪毒内蕴化热,亦可损伤脾胃及肾阴。这类患者多有外感病史,突发多饮多尿。治疗需清热润燥、解毒养阴,可用桑杏汤、沙参麦冬汤等方剂,平时注意预防外感。
中医治疗糖尿病强调辨证论治,需根据具体证型选用不同方药。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劳;饮食宜清淡,控制主食摄入,适当食用山药、枸杞、苦瓜等药食同源之品;坚持适度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定期监测血糖,配合西医治疗。情志调摄尤为重要,保持心态平和有助于病情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