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是怎么发生的?

关键词: #中耳炎
关键词: #中耳炎
中耳炎可能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过敏反应、鼻窦炎蔓延、免疫系统低下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生素治疗、鼓膜穿刺、鼻腔减充血剂、抗过敏药物、手术置管等方式治疗。
中耳炎最常见的病因是细菌或病毒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腔。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细菌常引起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表现为耳痛、发热、听力下降。治疗需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头孢克洛颗粒等抗生素。病毒性中耳炎多伴随上呼吸道感染,通常具有自限性。
儿童咽鼓管短平直,易因腺样体肥大或呼吸道感染导致功能障碍,使中耳通气受阻形成负压,引发渗出性中耳炎。症状包括耳闷胀感、耳鸣,可通过鼻喷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减轻黏膜水肿,严重者需行腺样体切除术。
过敏性鼻炎患者的鼻黏膜水肿可蔓延至咽鼓管,诱发中耳炎。典型症状为双侧耳部不适伴频繁清嗓,需使用氯雷他定糖浆等抗组胺药控制过敏,联合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局部抗炎。过敏体质者应避免接触尘螨、花粉等过敏原。
鼻窦与中耳通过咽鼓管相通,急性鼻窦炎时脓性分泌物可能逆行感染中耳。患者会出现鼻塞、脓涕与耳痛并存的情况,需采用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促排分泌物,配合阿奇霉素分散片抗感染治疗。慢性鼻窦炎患者建议行鼻内镜手术。
糖尿病、艾滋病等疾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中耳易被真菌或耐药菌感染,形成坏死性中耳炎。除常规抗生素外,可能需静脉注射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合并胆脂瘤时需行乳突根治术。这类患者需定期监测耳部症状。
预防中耳炎需注意避免用力擤鼻,哺乳期婴儿保持正确喂奶姿势。游泳时佩戴耳塞防止污水入耳,感冒期间可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反复发作患者应检查鼻咽部,排除肿瘤等隐匿病因。出现持续耳痛、流脓或听力骤降时须及时就诊,避免发展为乳突炎或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