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出生的婴儿得败血症是什么原因

血液内科编辑 医颗葡萄
16次浏览

关键词: #败血症 #婴儿

刚出生的婴儿得败血症主要与母源性感染、产程感染及护理不当有关,需及时就医进行抗感染治疗。原因包括母体感染、分娩过程中暴露于病原体、以及新生儿免疫力低下等问题。

1、母源性感染:母体在孕期或分娩时感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可能通过胎盘或产道传播给婴儿。常见的感染包括B群链球菌感染、梅毒、巨细胞病毒等。这些病原体进入婴儿体内后,可能引发败血症。

2、产程感染:分娩过程中,婴儿可能因暴露于不洁的医疗器械或环境而感染病原体。早产儿或低体重儿由于皮肤屏障功能较弱,更容易受到感染。剖宫产手术也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3、护理不当:新生儿出生后,若护理不当,如脐带处理不洁、喂养方式不规范或接触污染物,可能导致细菌侵入血液。免疫力低下的婴儿更易受到感染。

治疗败血症需要根据病原体类型和感染程度制定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抗生素治疗:根据病原体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常见的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氨基糖苷类。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婴儿的体温、血常规和肝肾功能。

2、支持治疗:对症状较重的婴儿,可能需要输液、氧疗或机械通气等支持措施。保持体温稳定、维持电解质平衡和营养供给也是治疗的重要部分。

3、免疫增强:对于免疫力低下的婴儿,可考虑使用免疫球蛋白或其他免疫调节药物,以增强抵抗力,帮助对抗感染。

预防败血症的关键在于孕期的健康管理和分娩时的无菌操作。孕妇应定期进行产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感染。分娩时,医疗机构需严格执行消毒规范,减少感染风险。出生后,家长需注意婴儿的日常护理,避免接触污染物,定期清洁脐带和皮肤。

刚出生的婴儿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需及早发现和治疗。通过孕期保健、无菌分娩和科学护理,可以有效降低发病风险。若婴儿出现发热、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恶化。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