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近视?近视的临床表现及矫正

近视是屈光不正的一种,表现为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前方,导致远视力模糊。主要临床表现为视远物模糊、眯眼、眼疲劳,可通过光学矫正、手术或行为干预改善。
1. 近视的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为5米外物体看不清,需眯眼或靠近观察。长时间用眼后可能出现头痛、眼胀、干涩等视疲劳症状。儿童可能表现为看电视时频繁前倾、学习成绩下降。高度近视者易伴发飞蚊症、闪光感,严重者可发生视网膜脱离。
2. 近视形成原因
遗传因素占重要地位,父母双方近视的子女患病风险高3倍。环境因素中持续近距离用眼(<30cm超过45分钟)是主要诱因,电子屏幕蓝光暴露会加速进展。生理上眼轴每增长1mm约增加300度近视,角膜曲率过陡也会导致屈光异常。病理性近视多伴有后巩膜葡萄肿等器质性改变。
3. 光学矫正方案
框架眼镜是最安全的选择,树脂镜片重量轻且抗冲击,渐进多焦点镜片适合调节功能异常者。角膜接触镜中,日抛型软镜卫生便捷,角膜塑形镜(OK镜)可延缓青少年近视发展。屈光手术需18岁后考虑,全飞秒激光切口仅2mm,ICL晶体植入适合超高度近视。
4. 行为干预措施
每天2小时户外活动可降低16%的近视风险,阳光刺激多巴胺分泌能抑制眼轴增长。遵循20-20-20法则(每20分钟看20英尺外20秒)缓解调节痉挛。饮食补充叶黄素、维生素A,深海鱼油中的DHA有助于视网膜健康。
定期眼科检查是防控关键,青少年每半年需散瞳验光。600度以上高度近视者应避免剧烈运动,每年检查眼底排除病变风险。建立屈光发育档案,通过眼轴监测能更早发现近视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