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是不是鹅口疮
鹅口疮可通过口腔黏膜白色斑块、不易擦除、伴随轻微出血等症状判断,主要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常见于婴幼儿或免疫力低下人群。
1、口腔黏膜白斑
鹅口疮最典型表现为口腔黏膜上出现乳白色或灰白色斑块,多见于舌面、颊黏膜或上颚。斑块形似凝乳,略微隆起,周围黏膜可能出现充血。与普通奶渍不同,这些白斑无法通过棉签轻轻擦拭去除,强行刮擦可能导致黏膜轻微出血。
2、伴随症状
患者可能出现进食时疼痛或灼热感,婴幼儿可能表现为拒食、哭闹不安。部分病例伴随口角炎,表现为口角皮肤皲裂或糜烂。免疫力低下者可能出现白斑扩散至咽喉部,导致吞咽困难。
3、发病诱因
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吸入剂可能破坏口腔菌群平衡。婴幼儿感染多因分娩时接触母亲产道念珠菌,或哺乳器具消毒不彻底。糖尿病患者、HIV感染者等免疫力低下人群更易发生。
4、鉴别诊断
需与口腔扁平苔藓、口腔白斑病等区别。扁平苔藓白纹呈网状且多发于颊黏膜,白斑病斑块质地较硬。鹅口疮白斑刮片镜检可见假菌丝和芽生孢子,氢氧化钾溶液处理后可明确诊断。
5、处理措施
轻症可用2%-4%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口腔。医生可能开具制霉菌素混悬液局部涂抹,或氟康唑口服。哺乳期母亲需同步治疗乳头真菌感染,所有接触物品应煮沸消毒。避免滥用抗生素和含糖漱口水。
日常需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婴幼儿喂养后喂少量温水清洁口腔。母乳喂养前用温水清洗乳头,奶瓶奶嘴每日煮沸消毒。成人患者应控制血糖,避免吸烟饮酒。若白斑3日内未消退或扩散至咽喉,应及时复诊。免疫力低下者需排查系统性真菌感染可能,必要时进行抗真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