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蛋白酶原降低是什么病造成的
胃蛋白酶原降低可能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癌等疾病有关。胃蛋白酶原是胃黏膜分泌的消化酶前体,其水平下降通常反映胃黏膜功能受损。
1、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长期炎症导致腺体萎缩的疾病。胃黏膜受损后主细胞减少,胃蛋白酶原分泌能力下降。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隐痛、餐后饱胀感,胃镜检查可见黏膜变薄。治疗需根除幽门螺杆菌,常用药物包括奥美拉唑肠溶片、胶体果胶铋胶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
2、胃溃疡
胃溃疡发生时胃黏膜防御机制被破坏,主细胞功能受影响。溃疡面扩大可能直接损伤分泌胃蛋白酶原的腺体。典型症状为规律性上腹痛,可能伴随黑便。治疗需抑制胃酸并保护黏膜,常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铝碳酸镁咀嚼片等药物。
3、胃癌
胃癌组织浸润会取代正常胃黏膜,导致胃蛋白酶原分泌细胞大量减少。早期可能无症状,进展期可出现消瘦、呕血。胃镜活检是确诊依据,治疗需根据分期选择手术或化疗。术后常需补充消化酶制剂如胰酶肠溶胶囊。
4、自身免疫性胃炎
自身抗体攻击胃壁细胞导致黏膜萎缩,影响胃蛋白酶原合成。患者多合并维生素B12缺乏性贫血,血清抗壁细胞抗体阳性。治疗需补充维生素B12注射液,必要时使用糖皮质激素。
5、长期抑酸治疗
质子泵抑制剂长期使用会抑制胃酸分泌,反馈性减少胃蛋白酶原产生。这种情况属于可逆性功能改变,停药后多能恢复。用药期间建议定期监测胃功能,避免不必要的长期抑酸治疗。
发现胃蛋白酶原降低应完善胃镜检查明确病因,避免摄入辛辣刺激食物,戒烟限酒,保持规律饮食。慢性胃病患者可适量进食山药、南瓜等保护胃黏膜的食物,但需注意营养均衡。若伴随明显消瘦、呕血等症状须立即就医,胃癌高危人群建议每年进行胃蛋白酶原筛查联合胃镜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