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中耳炎症状
新生儿中耳炎主要表现为哭闹不安、抓耳摇头、发热、耳道流脓及听力下降。新生儿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可能与哺乳姿势不当、上呼吸道感染、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咽鼓管结构异常、环境刺激等因素有关。
1、哭闹不安
新生儿因耳部疼痛无法表达,常通过持续哭闹表现不适。哺乳时可能出现突然中断吮吸并啼哭的情况,平躺时哭闹可能加重。家长需注意观察哭闹是否伴随抓耳动作,避免强行喂奶加重耳部压力。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滴剂缓解疼痛,合并感染时需配合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抗生素治疗。
2、抓耳摇头
患儿会频繁用手抓挠患侧耳朵或反复摇头,这是中耳积液刺激鼓膜引发的反射动作。家长需修剪婴儿指甲防止抓伤,避免使用棉签掏耳。若发现耳周皮肤红肿或渗液,可能提示鼓膜穿孔,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开具氧氟沙星滴耳液控制感染,严重者需进行鼓膜穿刺引流。
3、发热
体温升高至38℃以上是常见全身症状,多出现于细菌性中耳炎急性期。家长应每4小时监测体温,采用物理降温时避开耳部区域。持续高热可能引发热性惊厥,需及时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退热。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升高时,医生可能联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进行抗感染治疗。
4、耳道流脓
鼓膜穿孔后可见黄色或带血丝的脓性分泌物从外耳道流出,此时耳痛可能暂时减轻。家长应用无菌棉球轻柔擦拭外耳道口,禁止自行冲洗。分泌物标本培养可明确致病菌,医生可能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如改用克林霉素棕榈酸酯分散片。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能需行鼓室成形术。
5、听力下降
中耳积液导致声音传导障碍,表现为对声响反应迟钝或睡眠中被突然惊醒。长期听力损失可能影响语言发育,家长需避免在患儿耳旁制造尖锐噪音。确诊后应进行声导抗测试评估中耳功能,渗出性中耳炎可尝试鼓膜置管术,同时配合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促进黏液排出。
家长应保持哺乳时头高脚低位,喂奶后竖抱拍嗝防止奶液反流至咽鼓管。定期用温水清洁耳廓褶皱,避免洗澡水流入耳道。居室湿度建议维持在50%-60%,减少二手烟等呼吸道刺激物。若症状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颈部强直、喷射性呕吐等表现,须立即就诊排除颅内并发症。恢复期应每月复查耳内镜直至鼓膜完全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