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变
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变主要包括心脏肥大、动脉粥样硬化、肾脏损伤、视网膜病变和脑卒中。这些病变与长期血压升高导致的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
1、心脏肥大
长期高血压会增加心脏负荷,导致左心室代偿性肥厚。心肌细胞体积增大可能引发舒张功能障碍,早期表现为活动后胸闷,后期可进展为心力衰竭。心脏超声检查可发现室间隔增厚,心电图显示左心室高电压。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缬沙坦胶囊等降压药物,同时限制钠盐摄入。
2、动脉粥样硬化
高压血流冲击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低密度脂蛋白沉积形成动脉斑块。颈动脉超声常显示内膜增厚,严重时可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引发心绞痛。这类患者需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降脂,并控制血压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日常需戒烟并增加有氧运动。
3、肾脏损伤
肾小球入球小动脉长期痉挛会导致肾单位缺血性萎缩,临床表现为夜尿增多和微量白蛋白尿。肾功能检查可见血肌酐缓慢升高,超声显示肾脏体积缩小。治疗需选用厄贝沙坦片等具有肾脏保护作用的降压药,同时限制蛋白质摄入量。
4、视网膜病变
眼底小动脉硬化会引起视网膜出血、棉絮斑等改变,患者可能出现视物模糊。眼底镜检查分为四级病变,严重者可导致失明。除控制血压外,需定期进行眼底评估,必要时联合羟苯磺酸钙胶囊改善微循环。
5、脑卒中
脑血管长期承受高压易形成微动脉瘤,突发血压波动可能引发脑出血。缺血性脑卒中则与颈动脉斑块脱落有关,表现为偏瘫和言语障碍。预防需将血压稳定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高危患者可遵医嘱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需每日监测血压并记录,饮食上采用低盐低脂的DASH饮食模式,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或游泳。避免熬夜和情绪激动,每3-6个月复查心电图、尿微量白蛋白等指标。若出现头痛、视物模糊等靶器官损害症状应立即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