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的原因
耳聋可能由遗传因素、噪声暴露、药物毒性、感染性疾病、年龄增长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鸣、耳闷等症状。耳聋可通过佩戴助听器、人工耳蜗植入、药物治疗、手术修复、听觉康复训练等方式干预。
1、遗传因素
先天性耳聋可能与遗传基因突变有关,如GJB2基因缺陷导致内耳毛细胞发育异常。患者出生后即出现双耳重度听力损失,常伴随前庭功能障碍。治疗需在婴幼儿期进行听力筛查,确诊后可选择人工耳蜗植入术,配合语言康复训练。常见干预药物包括改善微循环的银杏叶提取物片、营养神经的甲钴胺片、抗炎消肿的地塞米松片等。
2、噪声暴露
长期接触85分贝以上噪声会导致噪声性聋,机械工厂或娱乐场所工作者多见。早期表现为4000Hz频段听力下降,逐渐发展为全频段损伤。防护需使用降噪耳塞,急性声损伤可用泼尼松片减轻内耳水肿,配合改善内耳血供的倍他司汀片。出现持续性耳鸣时可使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
3、药物毒性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注射液、抗疟药奎宁、化疗药物顺铂等具有耳毒性。损伤多从高频开始,用药后出现耳鸣需立即停药。治疗早期可静脉注射硫代硫酸钠注射液解毒,配合使用神经营养剂胞磷胆碱钠胶囊。药物性聋重在预防,高危人群用药前应进行耳毒性基因检测。
4、感染性疾病
化脓性中耳炎未及时治疗可能破坏听小骨链,麻疹病毒或腮腺炎病毒可损伤耳蜗神经。急性期需用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抗感染,鼓膜穿孔者可行鼓室成形术。突发性耳聋多与病毒感染相关,需在72小时内使用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冲击治疗,配合高压氧舱治疗。
5、年龄增长
老年性聋是毛细胞退行性变所致,60岁以上人群高频听力先衰退。日常应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使用改善微循环的尼莫地平片。重度聋者可选配数字编程助听器,避免长期处于嘈杂环境。维生素B1片和维生素B12片对延缓听力退化有一定帮助。
预防耳聋需避免接触高强度噪声,谨慎使用耳毒性药物,及时治疗耳部感染。出现听力下降应尽早就诊,通过纯音测听、声导抗检查明确类型。饮食注意补充锌元素和抗氧化物质,适量食用坚果、深海鱼类。保持规律作息,控制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有助于保护残余听力功能。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