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神经衰弱失眠的治疗方法

60426次浏览

神经衰弱失眠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情况,很多人都受此困扰。要想治疗这种疾病,可以采用思想控制助眠法、食物助眠法、枯燥的书本电影助眠法、运动助眠法以及温水泡脚助眠法。

现在的人每天面临的压力都是非常大的,精神总是处于比较紧绷的状态,时间长了就容易出现神经衰弱的情况。神经衰弱很容易导致失眠,每天晚上躺在床上总是翻来覆去的睡不着,稍微有一点动静就会醒来,睡眠质量特别差。那么神经衰弱失眠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1、思想控制助眠法:对于神经衰弱失眠的患者来说,可以通过思想控制法来改善症状。躺下睡觉的时候不要胡思乱想,闭上眼睛想象出一副美丽的场景,比如说浩瀚无垠的宇宙,也可以想象自己喜欢的一些东西,通过这样的思想控制,不知不觉就会睡着觉,坚持这么做,神经衰弱失眠的症状也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2、食物助眠法:如果说患有神经衰弱失眠,也可以通过搭配日常的饮食来改善症状,多吃一些具有帮助睡眠效果的食物,比如说热牛奶、百合和小米。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喝上一杯热牛奶,牛奶当中含有能够镇静安神的物质,睡觉之前喝一杯能够放松精神,更快的入眠。晚餐也可以吃一些有助睡眠的食物,比如喝一碗小米粥。
  3、枯燥的书本电影助眠法:如果患有神经衰弱失眠,不妨采用枯燥的书本电影助眠法来治疗。患者可以选择自己认为非常枯燥的书本,比如说不喜欢历史的话,就准备一本历史书,睡不着觉的时候就拿出来读上几页,一定要认真的读,一般很快就会感觉困倦。也可以看一些情节非常单调节奏又缓慢的电影,这样也能够让人很快的入睡。
  4、运动助眠法:神经衰弱失眠的患者还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来帮助睡眠,一般都是在睡觉前的几个小时适量运动,可以跑跑步,跳跳绳,也可以打打羽毛球或者是其他的球类,但是一定不能做过于激烈的运动,否则会起到反效果。
  5、泡脚助眠法:神经衰弱失眠的患者,可以在每天晚上睡觉之前用温水泡10分钟的脚,并且用手进行适当的按摩,促进血液循环,也能够缓解疲劳,促进睡眠。

相关推荐

01:19
怀孕早期为什么吃人胎盘片
怀孕早期一般指妊娠早期,妊娠早期吃人胎盘片,通常可以起到补充营养、保胎、补充雌激素、防止神经衰弱、抑制子宫收缩等作用,建议遵医嘱服用。妊娠期间,孕妇若是不适,可及时就医。人胎盘片中含有丰富的活性多肽、孕酮、雌激素、核苷酸等物质,可遵医嘱服用可以为身体补充所需的营养物质,有利于提升身体免疫力。人胎盘片还能补充孕激素,通常能起到保胎作用。该药物还能防止孕妇压力过大,出现神经衰弱的现象。也可以抑制子宫收缩,通常能促进胎儿的健康发育。服用该药物后,孕妇应保证饮食清淡,避免食用生鲜、辣椒、芥末等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孕妇日常需注意多休息,保证作息规律,提高睡眠质量,可多食用瘦肉、绿叶蔬菜,为身体补充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有利于维持身体健康。
02:41
神经衰弱失眠吃什么药
中医学认为情志不畅、感受外邪、饮食不当等因素致使心、肝、胆、脾、胃、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或脑神不安、或营卫不和、或肝失藏魂、或心肾不交、或胆虚痰扰、或心神失养,以致阴阳失衡,不得入睡。当患有神经衰弱症见失眠、多梦、头晕时,可以服用枣椹安神口服液,能全面调理脏腑,可养心、益肾、疏肝、健脾。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舒缓的运动,如静坐、打太极拳、慢走来放松身心,睡前半小时可用热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入睡。饮食方面应多食用新鲜的瓜果蔬菜,避免摄入过于油腻辛辣的食物。
神经衰弱吃百乐眠行吗
神经衰弱的患者是可以服用百乐眠的。百乐眠是一类中成药物,主要具有安心养神的作用,因此对于神经衰弱有一定的疗效。神经衰弱主要是一类神经调节异常的疾病,与精神压力及心情有很大的关系,主要影响植物神经。大部分神经衰弱的患者,由于长期受到精神及心理压力的刺激,导致睡眠障碍、入睡困难、失眠等,最终引起全身乏力的症状。百乐眠能够有效的改善睡眠,调节植物神经功能,因此可以用于神经衰弱的人群。但患者本身还是需要进行心情及精神的放松治疗,综合治疗后能够明显改善。
语音时长 01:06

2021-05-20

78852次收听

神经衰弱失眠能自愈吗
神经衰弱引起的失眠,基本不能自愈。因为出现失眠的症状,就表明神经衰弱比较严重,需要尽快的到医院找专业的医生进行诊治。医生在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前,需要先详细的询问患者病史,这样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患者在接受治疗时也要进行自我调节,首先要对情绪作出调整,要保持一个平稳的心情。第二是要养成健康的作息规律,要早睡早起,不建议长时间熬夜。第三是要适当的运动,运动可以选择户外有氧运动,如跑步、打球、骑自行车等,运动可以释放不良情绪,对神经衰弱的缓解有很大的帮助。
语音时长 01:19

2021-05-10

93616次收听

神经衰弱失眠怎么办
神经衰弱患者出现失眠情况,可以服用安神补脑液、健脑补肾丸、脑心舒口服液以及谷维素来缓解,也可以适当吃一些核桃、小米以及葵花籽。主要还是需要放松心情,不要有太大压力。失眠患者白天尽量不要睡觉,晚上早睡早起,睡觉之前也可以用温水泡脚,或者喝一些温热的牛奶,对于促进睡眠是有帮助的。神经衰弱大多数是因为患者压力过大导致的,所以放松自己很重要,一般用药一周左右,失眠的症状可以得到缓解。患者在睡觉之前也可以看看书,或者听听轻柔的音乐,也是可以促进睡眠的。睡觉之前不要喝浓茶,也不能喝咖啡,且注意不要做剧烈运动。
语音时长 01:07

2021-01-26

68731次收听

神经衰弱用什么药
治疗神经衰弱常用药物为:镇静催眠药物、抗焦虑药物、抗抑郁药物等。
神经衰弱会复发吗
神经衰弱具有反复发作特点,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生物因素都是诱导该病再次复发的主要诱因。
02:46
神经衰弱怎么办
神经衰弱这个词最早来自西方,在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里,用焦虑症、抑郁症或者强迫症,取代了神经衰弱。神经衰弱是排除了器质性疾病之后的心理和情感障碍,可能跟患者的躯体疾病、人格特征、认知特点、社会支持、经济状况等社会心理因素有关,所以应该进行综合性的治疗。症状比较轻的患者,可以给予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如果患者伴有严重的失眠,精神症状比较严重,或者影响躯体疾病,可以采用药物治疗或者药物联合心理治疗,建议去精神科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02:54
神经衰弱有哪些症状
患者可以出现头疼、头晕、耳鸣、心慌、或者失眠、入睡困难,或者可能会出现情绪的改变,容易烦躁、激动。也可以出现消化道的症状,比如食欲不振、厌食、腹胀。另外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或者全身没劲、行动迟缓。有的患者可能会对一些外界的声音、光线出现很敏感的情况。神经衰弱作为一个疾病的诊断,最早起源于西方,目前国内的神经衰弱是排除了器质性疾病之后的心理和情感障碍,有各种各样的临床表现,非常复杂。
02:47
神经衰弱是怎么引起的
神经衰弱这个名词最早起源于西方,最开始作为一个医学诊断,但现在临床上已经不再作为一个诊断出现了,它的症状是排除了器质性疾病之后的心理和情感障碍。导致神经衰弱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躯体疾病,比如心脏病、肿瘤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还有就是一些遗传因素,研究显示,如果家族当中有人出现这类疾病,其他人出现这类症状的比例会明显升高。另外还有一些环境的因素,比如长期生活在压力当中,那么患者会出现这种临床表现。
神经衰弱是怎么引起的
神经衰弱常常以情绪状态异常为长期表现,包括兴趣,愉快感觉的改变,并突出体现躯体,认知和情感症状。精力不足和疲劳感,睡眠紊乱,食欲下降,体重减轻,头痛,头晕等症状都是比较常见的。而关于上述症状的病因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主要包括神经递质机制。内分泌失调机制,社会心理因素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神经递质学说认为大脑中的神经递质浓度会导致人体情绪明显波动。而产生焦虑,抑郁,神经官能症等表现。内分泌失调机制提示脑部的一些激素水平变化导致脑神经元出现损害作用影响到情绪和精神调节。社会心理因素主要为外界的一些负性刺激。包括社会和家庭角色的改变。躯体疾病。精神压力等情况。造成患者出现情绪波动,对生活方式和自我控制能力的下降造成神经衰弱问题。
语音时长 01:38

2019-10-31

63149次收听

神经衰弱的表现
神经衰弱是一组神经精神功能性障碍的综合征情况。神经衰弱的症状复杂多样,有的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有的则有心悸、胸闷、恐怖感等。其特点是症状的出现与变化与精神因素有关。长期神经衰弱常常会产生一些内脏神经官能症症状。如有的胃肠神经官能症患者,每当情绪紧张时出现腹泻。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则会在受到精神刺激时出现胸闷、心慌等症状。神经衰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但是它的症状与体征并不相符,症状要远远大于体征,甚至完全没有体征。神经衰弱的诸多症状与它的病因有密切的关系。但神经衰弱的发病原理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和个体神经系统功能减弱与不健全的性格特征有关,精神刺激与心理打击常常是诱因,与遗传因素也有关系。以上学说造就了神经衰弱症状的部分缘由。
语音时长 01:35

2019-10-31

64005次收听

神经衰弱什么症状
神经衰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神经病症。神经衰弱是一种波动比较大的疾病,患者所出现的症状也是比较多的。神经衰弱的患者会有难以入睡、睡眠浅、惊恐、对自己没信心、特别敏感的症状。
大脑缺氧怎么治疗
大脑缺氧是指大脑组织缺乏足够的氧气供应,可能会导致大脑功能异常,一般和窒息、中毒、心脏骤停等有关。建议通过氧疗、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的方式缓解症状。
神经衰弱综合征的诊断依据
神经衰弱是大脑由于长期的情绪紧张和精神压力,从而产生精神活动能力的减弱,其主要特征是精神易兴奋和脑力易疲劳,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头痛等,伴有各种躯体不适等症状,病程迁延,症状时轻时重,下面介绍一下神经衰弱综合征的诊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