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什么是急性放射性肠炎

57539次浏览

急性放射性肠炎是指因放射治疗导致的小肠或大肠黏膜急性炎症损伤,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放射性肠炎通常由放射线直接损伤肠道黏膜、肠道菌群失衡、局部血管损伤、免疫功能抑制、组织修复障碍等因素引起,可通过营养支持、药物治疗、内镜治疗、外科手术等方式干预。建议患者在放射治疗期间密切监测肠道症状,及时向医生反馈病情变化。

1、放射线损伤

放射线直接破坏肠道上皮细胞增殖能力,导致黏膜屏障受损。可能与治疗剂量超过50Gy、照射野包含肠道等因素有关,常表现为治疗开始后2-3周出现的腹痛伴水样便。临床常用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康复新液等保护黏膜并调节菌群,严重时需暂停放疗。

2、菌群紊乱

放射线改变肠道微生态环境,致病菌过度繁殖引发炎症。多发生于盆腔肿瘤放疗患者,症状包括腹泻加重、腹胀等。建议使用酪酸梭菌活菌散、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等微生态制剂,配合低渣饮食减少肠道刺激。

3、血管病变

放射线引起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肠壁缺血。常见于放疗后1-2个月,表现为便血、里急后重。肠镜检查可见黏膜充血糜烂,可使用柳氮磺吡啶肠溶片、美沙拉嗪肠溶片控制炎症,必要时行血管介入治疗。

4、免疫异常

放射线抑制局部免疫功能,加重感染风险。多合并发热、C反应蛋白升高,需用头孢克肟分散片、诺氟沙星胶囊等抗感染,同时补充免疫球蛋白增强防御能力。

5、修复障碍

放射线持续影响导致慢性溃疡形成。多见于放疗结束后3-6个月,肠镜可见深大溃疡,病理显示纤维化。需采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促进愈合,顽固性病变可能需肠段切除术。

急性放射性肠炎患者应保持低脂低纤维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每日记录排便次数与性状。放疗期间可使用益生菌维持菌群平衡,出现血便或持续腹痛需立即复查肠镜。恢复期建议逐步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蒸蛋羹、龙利鱼等易消化食物,配合腹部按摩改善肠蠕动。长期随访需关注肠梗阻、肠穿孔等迟发并发症。

相关推荐

放射性肠炎能活多久
放射性肠炎患者的生存期差异较大,多数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可长期生存,少数严重并发症患者预后较差。放射性肠炎是盆腔或腹部放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便血等肠道损伤症状。早期放射性肠炎患者经积极治疗通常不影响自然寿...
放射性肠炎便血怎么治
放射性肠炎便血期间,需要按医嘱使用止血药以及肠黏膜修复剂进行对症治疗。患者出血症状的出现是因为放射物质对于肠黏膜的刺激,会导致肠黏膜或肠道小血管受损引发的出血表现。多数患者出血症状并不会很明显,通过保守治疗症状多可以得到缓解。如果短时间内患者肠出血量比较大,必要时需要通过介入方法以及手术缓解症状。目前临床上对于放射性肠炎的治疗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必要时患者可以请中医诊断后使用中药制剂进行调理。平时要注意卧床休息,以清淡饮食为主,但建议少吃纤维素含量丰富的水果蔬菜。
语音时长 01:07

2021-05-26

80328次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