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院内感染
预防院内感染可通过加强手卫生、规范消毒隔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监测感染病例、改善环境通风等措施实现。院内感染通常由病原体传播、医疗操作污染、患者免疫力低下等因素引起,需多环节协同防控。
1、手卫生
严格执行七步洗手法,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体液后均需用含酒精速干手消毒剂或流动水洗手。重点部门如ICU、手术室需配备非手触式水龙头,医务人员指甲长度不超过1毫米,禁止佩戴手部饰品。手卫生依从性监测应纳入科室考核。
2、消毒隔离
医疗器械需根据危险等级选择灭菌或高水平消毒,呼吸机管路等重复使用物品应一人一用一消毒。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实施接触隔离,病房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物体表面。医疗废物严格分类收集,锐器盒装载量不超过3/4。
3、抗菌药物管理
建立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制度,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不超过24小时。定期发布细菌耐药监测数据,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菌实施专档管理。开展处方点评,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师进行约谈培训。
4、感染监测
对手术部位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重点部位实施目标性监测,ICU患者每周进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主动筛查。发现医院感染聚集性病例时,立即启动流行病学调查并采取干预措施。
5、环境控制
诊疗区域保持每小时6次以上空气交换,呼吸道传染病病房需负压通风。床单元终末消毒采用床单位消毒机,窗帘每季度更换清洗。中央空调系统定期清洗消毒,冷凝水盆每月添加防藻剂。
患者及家属应配合佩戴口罩、限制探视人数,避免随意触碰医疗设备。医务人员每年接受感染控制培训,接种流感疫苗、乙肝疫苗等。医院需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定期开展感染防控质量检查,对高频接触表面如门把手、呼叫按钮增加清洁频次。疑似传染病患者应即刻转入隔离病房,转运路线避开人群密集区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