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症状及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症状主要有痛经、慢性盆腔痛、性交痛、月经异常和不孕,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与遗传、免疫异常、经血逆流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盆腔包块等症状。
1、痛经
痛经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常见的症状,多为继发性痛经,且逐渐加重。疼痛多位于下腹部、腰骶部,可放射至会阴、肛门或大腿。疼痛常在月经来潮前1-2天开始,经期第1天最剧烈,以后逐渐减轻。疼痛程度与病灶大小不一定成正比,可能与局部前列腺素分泌增多有关。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塞来昔布胶囊等药物缓解疼痛。
2、慢性盆腔痛
慢性盆腔痛表现为非周期性的下腹部疼痛,可能持续6个月以上。疼痛可能与盆腔粘连、炎症反应或神经受累有关。患者常伴有下坠感、腰骶部酸痛,劳累或性交后加重。妇科检查可发现子宫后倾固定、盆腔触痛结节。治疗需结合病情选择药物或手术,如醋酸甲羟孕酮片、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等。
3、性交痛
性交痛多见于子宫直肠陷凹或阴道直肠隔有病灶者,表现为深部性交痛,月经来潮前更为明显。疼痛可能与病灶受到机械性刺激、盆腔粘连或神经受累有关。部分患者因此回避性生活,影响夫妻关系。治疗上可选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如醋酸亮丙瑞林微球,或考虑腹腔镜手术切除病灶。
4、月经异常
月经异常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淋漓不尽,可能与卵巢功能异常、子宫腺肌病合并存在有关。部分患者出现经前期点滴出血,系异位内膜受卵巢激素影响发生周期性出血所致。治疗需根据年龄、生育要求选择药物,如地诺孕素片、复方炔诺酮片等,必要时行子宫内膜去除术。
5、不孕
约4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合并不孕,可能与盆腔粘连影响输卵管功能、卵巢储备下降、免疫因素干扰受精或着床有关。轻度患者可尝试促排卵治疗,中重度患者建议腹腔镜手术解除粘连、切除病灶,术后辅以辅助生殖技术。药物治疗如孕三烯酮胶囊可抑制病灶活性,提高妊娠概率。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上建议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亚麻籽,减少红肉摄入。适度运动如瑜伽、游泳有助于改善盆腔血液循环,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有生育需求者建议尽早就医评估。心理疏导同样重要,可通过专业咨询缓解疾病带来的焦虑情绪。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