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体缺损修复后出现疼痛原因
牙体缺损修复后出现疼痛可能与修复体边缘不密合、继发龋、牙髓炎、根尖周炎或咬合创伤等因素有关。修复体刺激、牙髓损伤、细菌感染、炎症反应、咬合异常等均可引发疼痛,需根据具体原因采取针对性处理。
1. 修复体边缘不密合
修复体与牙体组织间存在微小间隙时,食物残渣和细菌易滞留,导致边缘微渗漏。长期刺激可引发修复体周围牙本质敏感,表现为冷热刺激痛。需重新评估修复体密合度,必要时更换修复体。边缘不密合还可能诱发继发龋,需配合使用氟化钠甘油糊剂等防龋制剂。
2. 继发龋
修复体边缘龋坏可深入牙本质层,刺激牙髓神经引发钝痛。龋损常伴有修复体边缘变色、探诊粗糙感。治疗需去除腐质后使用玻璃离子水门汀垫底,严重者需行牙髓治疗。日常可使用含氟化亚锡的防龋牙膏,降低复发概率。
3. 牙髓炎
修复过程中的机械刺激或材料毒性可能引发可复性牙髓炎,表现为短暂冷热刺激痛。若未及时处理可发展为不可复性牙髓炎,出现自发痛、夜间痛。需通过牙髓活力测试确诊,急性期可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缓解疼痛,最终需行根管治疗。
4. 根尖周炎
牙髓感染扩散至根尖周组织时,可出现咬合痛、叩击痛。X线片显示根尖周透射影。急性发作期需开髓引流,配合服用甲硝唑芬布芬胶囊控制感染。慢性根尖周炎需完善根管治疗,必要时行根尖切除术。
5. 咬合创伤
修复体过高导致咬合早接触,可能引发牙周膜充血水肿,表现为咀嚼疼痛。通过咬合纸检查早接触点,调磨修复体高点后可缓解。长期咬合创伤可能造成牙根纵裂,需拍摄锥形束CT明确诊断。
修复后疼痛患者应避免用患侧咀嚼硬物,每日用温盐水含漱3-4次减轻炎症。选择软毛牙刷配合牙线清洁修复体边缘,定期复查修复体密合度及咬合情况。若疼痛持续超过48小时或出现自发痛、肿胀,应立即复诊排除牙髓及根尖周病变。修复体使用初期可能出现短暂敏感,通常1-2周后可逐渐适应,但持续性疼痛往往提示病理改变需及时干预。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