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食症是如何引起的
厌食症可能由遗传因素、心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神经生物学因素、胃肠功能紊乱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心理治疗、营养支持、药物治疗、家庭干预、住院治疗等方式改善。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综合干预。

1、遗传因素
厌食症患者一级亲属患病概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可能与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多态性相关。这类患者常伴有完美主义人格特征,对体重和体型存在扭曲认知。治疗需结合认知行为疗法纠正错误观念,必要时遵医嘱使用盐酸氟西汀胶囊调节神经递质。
2、心理因素
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可能诱发进食行为异常,患者多存在体象障碍和强迫倾向。常见表现为过度关注食物热量、频繁称重等。可采用辩证行为疗法改善情绪调节能力,配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等抗抑郁药物,同时需监测电解质平衡。
3、社会文化因素
媒体宣扬的瘦身文化及同伴压力可能促使青少年采取极端节食行为。这类患者通常合并社交恐惧,拒绝参与集体用餐活动。干预重点在于重建健康审美观,推荐参加团体心理治疗,家长需营造宽松的家庭就餐环境。
4、神经生物学因素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紊乱会导致食欲调节异常,患者可能出现味觉敏感度改变。伴随症状包括闭经、心动过缓等。治疗需进行内分泌评估,可短期使用醋酸甲地孕酮分散片改善食欲,但需警惕血栓风险。
5、胃肠功能紊乱
长期进食不足可能引发胃排空延迟和肠蠕动减弱,形成恶心腹胀的恶性循环。这类患者常见餐后早饱感。建议采用少食多餐方式,必要时使用多潘立酮片促进胃肠动力,需配合营养师制定的渐进式热量增加计划。
日常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运动。家属需学习非批判性沟通技巧,不要强迫进食。可准备高蛋白营养补充剂如全营养配方粉,选择患者接受度高的食物少量多次提供。定期监测体重和生命体征,出现严重营养不良需立即住院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恢复期建议继续接受心理咨询预防复发。
相关推荐
02:05
01:47
03:24
02:24
03: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