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糖尿病的分类

发布时间:2019-12-1964209次浏览

一般情况下糖尿病主要分为4类:一型糖尿病、二型糖尿病、继发性糖尿病、以及妊娠糖尿病。一型糖尿病属于自体免疫疾病,多发病于儿童人群;二型糖尿病就主要发病于35~40岁以后的成年人。二级糖尿病具有更强的遗传性。而继发性糖尿病一般是由于其他疾病引起的并发症,妊娠糖尿病主要发病于孕期的女性。

如果在平时不注重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身体很容易出现问题,比如有些人会因为长期不当的饮食习惯而患上糖尿病,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疾病,根据发病的原因和程度不同,有不同的分类,不仅症状表现有所不同,在治疗上方法也不一样。因此在患病之后,首先要确定患糖尿病的类型,再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那么糖尿病的分类有哪些?
  一、一型糖尿病
  一型糖尿病又被称为胰岛素依赖型,属于自体免疫疾病。该种类型的糖尿病主要是由于患者免疫系统对自身作出攻击而成的,促使胰脏并不能分泌足够胰岛素。
  儿童属于1型糖尿病常见发病人群,起病多数较急骤,患儿多会出现多饮、多尿、胃纳增加但体重下降。发病诱因常由于感染、饮食不当容易发病。
  二、二型糖尿病
  二型糖尿病多数患者年龄在35到40岁以上,患者胰岛功能没有完全丧失,只是胰岛功能有所减弱,不能处理体内所有的葡萄糖。
  三、继发性糖尿病
  继发性糖尿病多是由于一些疾病引起的一种并发症,属于比较特殊的一种糖尿病类型,常见的原发病有:内分泌疾病、遗传病、胰脏炎、胰岛细胞基因缺陷等,比较少见,应注意鉴别,鉴别时可结合病情分析。
  四、妊娠糖尿病
  主要指有些女性在孕期患上了糖尿病,多数患者发生在妊娠期24~28周左右,据临床调查发现,孕妇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发病率在3%~4%左右,将近有50%-65%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在分娩后血糖会恢复到正常的状态。妊娠糖尿病易发生于肥胖、高龄产妇。将近30%到40%的妊娠糖尿病女性以后可能发展为二型糖尿病。

相关推荐

多吃糖就一定得糖尿病吗?
在很多人的认识中,认为糖尿病就是吃糖吃出来的...
年轻人得糖尿病的症状
年轻人得糖尿病的症状其实与中老年人的糖尿病的症状差不多,患者会特别喜欢吃甜食,体重减轻,身体没缘由的疲惫无力,除此之外,口感,喝水多,尿多等也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症状。还有其他症状,如皮肤发痒,四肢麻木或尿中出现泡沫,这也是糖尿病的征兆。
糖尿病足如何分级
糖尿病足我国分5级,具体如下:1级,有糖尿病足的表现,浅表皮肤溃疡,没明显感染迹象。2级,溃疡加深,有感染发生。3级,感染严重,软组织病变明显。4级,可有骨质破坏,会有部分坏疽。5级,全足坏疽,骨质破坏明显。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发生下肢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使下肢发生溃疡、坏疽,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的并发症。0级,没有糖尿病足的表现,患者血糖控制不好,有发生糖尿病足的高风险。糖尿病足对患者生理、心理造成极大伤害,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防范于未然。要注意控制好血糖;养成良好的足部卫生习惯,经常用温水洗脚,洗脚后用清洁的软毛巾轻轻擦拭足部,不可用力过大造成足部受伤,每天要检查足部是否有伤,一旦发现有问题,要及时就医;穿的鞋袜要宽松柔软;忌烟酒;防止冻伤、烫伤等足部损伤。
语音时长 01:41

2020-02-12

63876次收听

02:25
治疗糖尿病最好的药
糖尿病的治疗方法很多,药物治疗都有它适合的人群。对于肥胖为主的二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明显,可以选择二甲双胍、利拉鲁肽等药物,既能控制血糖,又对控制体重有利。对于偏瘦的患者,应当选择增加体重,又能控制血糖的药物,如胰岛素促泌剂,胰岛素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对改善体重,有利于增强体质。对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肝功能不全或者肾功能损伤,选择胰岛素会是更安全的治疗方法,因为胰岛素对肝肾功能都没有出现明显的影响。对于糖尿病患者又合并了心脑血管疾病,选择二甲双胍、SGLT-2,会对心脑血管有更大的获益。
糖尿病人酮体高怎么降
如果早期单纯酮体增高,通过调节饮食、积极控制血糖,补液、应用胰岛素,酮体会慢慢降下来,及时复查血糖、血酮体以调整胰岛素用量。如果出现酮症酸中毒甚至昏迷就要及时就医住院治疗,此时病情比较重,随时可能威胁到生命。尽快补液恢复血容量,静脉应用胰岛素降低血糖,纠正酸碱平衡及电解质失调,积极寻找和消除诱因,防治并发症。同时要注意控制饮食,合理搭配,做到营养均衡,避免饥饿、劳累、感染等可能诱发血酮体升高诱因出现。早期血酮升高称为酮血症,尿酮排出增多称为酮尿症。其中乙酰乙酸、β-羟基丁酸为酸性物质,可以引起酸中毒。
语音时长 01:33

2019-12-18

58934次收听

尿糖阳性是糖尿病吗
尿糖阳性并不一定是糖尿病,只是代表肾脏对葡萄糖调节出现了问题,说明血糖值超过肾糖阈,它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线索。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烦渴多饮、多尿、多食等糖尿病症状加上空腹血糖≥七点零mmol/L或OGTT2h血糖≥十一点一mmol/L。当肾脏发生病变时,肾糖阈可升高,此时即使血糖升高,尿糖也会是阴性。反之亦然,肾糖阈降低时,即使血糖正常,尿糖也可能是阳性。尿糖偶尔阳性也受饮食影响,如果一次吃的甜食或含糖量高的食物过多,也会出现尿糖阳性。总体而言,尿检发现尿糖阳性应进一步抽血化验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明确有无糖尿病,同时应注意有无多饮、多尿、多食及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所以发现尿糖阳性不必惊慌,及时就医检查即可。
语音时长 01:26

2019-12-18

56054次收听

糖尿病身上有味道是怎么回事
糖尿病人身上有味道可能有牙齿、口腔的感染,或者有胃肠消化不良。一、可能是个人卫生问题,没有常洗澡,因为糖尿病人往往出汗比较多,或者是排汗异常,若长期不洗澡身上可能会有一种异味。二、可能出现逐步的感染,比如皮肤的感染或者是糖尿病足,合并有厌氧菌的感染,也会产生一种浓臭的味道。三、如果血糖很高,可能会引起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由于体内产生大量的酮体,酮体具有一种烂苹果的味道,所以这时可能就有一种特殊的味道,是烂苹果的臭味,这时需要急救。四、胃肠道的紊乱,也可能出现口中的异味。所以身上的味道具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如果说有急症或者感染,就要积极的治疗。
语音时长 01:39

2019-11-27

50344次收听

怎么算食物交换份
糖友们在吃饭的时候还常常会用到食物交换份,在使用食物交换份的时候,应该按照同类互换的一个原则。在同类食物中进行一个等份的交换。举个例子,大米50克可以换成50克玉米面,还可以换成土豆200克,而这个50克的瘦猪肉,也可以和80克的鱼相互换。但是如果瘦猪肉换成了馒头,它们就不是一个同类交换了。通过同类交换的方法,可以获得多份的一个食谱。简单的说,就是主食跟主食换,菜跟菜换,然后蓄肉类和鱼虾类,大豆类和蛋类等,它们是可以互换的。
语音时长 01:13

2019-08-15

65068次收听

02:45
糖尿病要一直吃药吗
糖尿病是否需要一直吃药,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如果是因为胰岛素缺乏导致的1型糖尿病,需要终身用胰岛素治疗。有一部分患者在2型糖尿病早期胰岛功能正常,可以不吃药,先通过饮食、运动和自我管理的办法控制血糖。如果控制效果达标,就可以一直坚持这种非药物的疗法。如果控制效果不佳,或胰岛功能受损,就需要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对于2型糖尿病不需要一直服药的患者,日常的自我健康管理和饮食、运动疗法一定要长期坚持,也要定期监测血糖,否则血糖还会升高。
01:41
妊娠糖尿病症状
妊娠糖尿病,是指孕妇之前没有糖尿病,而到了妊娠期,血糖增高的现象。妊娠糖尿病是否出现症状,要关注孕妇的血糖情况。如果孕妇的血糖很高,比如空腹超过11mmol/L,这个时候就会出现和糖尿病一样的症状,即多饮、多尿、多食等表现。如果血糖不太高,患者不会有任何症状,和正常人一样。而现在研究发现,大部分妊娠糖尿病人的血糖都是轻度增高,所以绝大部分病人都没有明显的症状。只有少部分严重的妊娠糖尿病人会有糖尿病典型的“三多一少”的表现。
01:53
甘油三酯偏高的原因
甘油三酯偏高是由于先天遗传和继发性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引起,另外甘油三酯升高的非遗传性因素主要与饮食有关。一、先天性的甘油三酯代谢基因产生了缺陷,表现为甘油三酯水平很高。二、继发性的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尤其是糖尿病人,糖尿病人血脂异常主要表现在甘油三酯增高,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轻度增加、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如果近期吃的油比较多,查血脂时甘油三酯往往会增高,如果吃的比较素,甘油三酯就会降低,发现甘油三酯增高以后,一定要复查,避免出现误诊情况。
01:42
甘油三酯高注意什么
甘油三酯高要注意控制饮食,少吃油腻的食物,必要时可以用药物治疗。降低甘油三酯最常用药物是非诺贝特。甘油三酯高,相当于血液中的脂质含量高。如果血抽出来以后,放在试管里静置,可以看到抽出来的血一半都是油。甘油三酯高,可能会对胰岛功能造成损害。如果遗传性的甘油三酯高,一定要用药物治疗。
糖尿病的危害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疾病,如果患有的人群已经越来越多,而且已经越来越趋于年轻化。当患有糖尿病之后,会给患者们带来很多危害。糖尿病会给患者的肾脏造成危害,最后导致肾衰竭,还会给患者的眼睛造成危害,影响视力。另外,糖尿病还会对患者的心脑血管造成危害,引发死亡。
糖尿病患者吸烟的危害
因为长时间的吸烟所引发的疾病有很多,比如说肺癌,肝癌都是因为大量的吸烟而导致的,而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生活中也应该尽量的减少抽烟,要知道一旦经常性地大量抽烟就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加重,另外也会出现血糖失控的现象,甚至可能会增加脑血管并发症,导致病毒的出现也有可能会危害到眼睛,形成视网膜病变等等,导致肺功能的损害更加的严重。
​糖尿病人饮食应注意的问题
肥胖的人特别容易并发高脂血症,肥胖的糖尿病者应维持体重在标准范围内。控制体重要适当限制热能的摄入及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肥胖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减重,切不可自己盲目减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