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湿气重和宫寒有关系吗

63927次浏览

事实上,湿气重跟宫寒并没有关系。宫寒属于一种肾气不足的不良症状,会诱发一些诸如诸如下腹部疼痛和下腹部坠胀,还有白带增多,月经失调以及痛经等等不良症状。在治疗宫寒这个问题上,建议患者需要注意适量进行锻炼

现实生活之中,有很多女性都存在着一些形形色色的问题,而比较常见的就是宫寒这种比较常见的妇科疾病,给女性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很大的伤害,务必要是及早治疗。那么,湿气重跟宫寒有关系吗?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
  湿气重跟宫寒通常是并无任何关系。所谓宫寒,指的是女性存在肾阳不足的情理之中,胞宫失于温煦,从而诱发了一些诸如下腹坠胀以及下腹部疼痛的发生,通常通过保暖就可以得到缓和,除此以外,还有白带多、痛经以及月经失调,还有脉沉紧以及舌苔薄白多津等等主要不良症状。
  宫寒属于一种中医病名,不能够跟西医那些具体病名发生混淆。不过,西医上临床比较常见的一些妇科疾病,比如阴道炎、宫颈炎以及子宫内膜炎,还有附件炎等,都是能够借助宫寒辨证来进行治疗,在临床中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宫寒,其实并非单指某一种不良症状,而属于中医学上对于患者各种临床症状的一个总结,例如月经周期延后,月经量少且色黑,有血块,甚至月经停闭不行,月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热敷后疼痛可得到缓解,白带清稀量多,严重的才可引起不孕,或妊娠后胎儿发育迟缓等等。
  通常而言,患有宫寒的女性,一般都是比较安静沉稳的,一旦存在运动过多的情况,就很容易感到过度疲劳。其实“动则生阳”,这些寒性体质的女性,往往更加需要借助参加一些体育锻炼来改善自己的虚弱体质。
  一般宫寒患者可以通过快步走这种办法来加以改善。步行,尤其是在那些卵石路上行走,就可以刺激自己足底的经络以及穴位,从而能够疏通经脉以及调畅气血,还可以有效改善血液循环,从而让患者全身温暖。

相关推荐

脾湿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脾湿可能由饮食不当、环境潮湿、情志失调、久病体虚、外感湿邪等原因引起。脾湿通常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大便黏滞、舌苔厚腻、肢体困重等症状。
02:51
湿气吃什么药
湿气重,首先要分清内湿和外湿。外湿多是见于风寒湿邪的情况,要用祛风、散寒、除湿的药物,如荆芥、防风、白芷、藁本、羌活、独活等。内湿要分清是寒湿还是湿热,寒湿表现是舌苔白厚,可以用参苓白术散。湿热表现是舌苔黄腻,可以用三仁汤,或者是甘露消毒丹等。湿气是一种风、寒、暑、湿、燥、火,中医叫六淫,是六种邪气当中的一种。湿邪可以由体外侵入到体内,入侵到体内这是外湿。还有一种是内湿,内湿是因为脾肾的功能下降,另外,肾气不足,排尿异常,亦会出现水湿停留在体内的情况。
02:49
湿气的症状有哪些
湿气湿属于外在的邪气,中医是六淫邪气之一。中医认为,自然界侵入到体内的邪气有六种,是风、寒、暑、湿、燥、火。湿气是其中之一,湿气通于夏,夏天湿气比较重,夏天和人体的脾胃相对应。另外,湿气和脾胃相对应。也就是湿气进入体内以后,易出现脾胃功能下降的症状,食欲不振,摄食量减少,四肢无力,酸困,大便不成形,舌苔白厚。另外,湿气是为阴邪,湿气吸入体内以后,使经络不通,使肌腱、肌肉组织僵硬、麻木、疼痛、关节疼痛这一类症状。另外,湿为阴邪,湿气下注可以引起来腹泻、白带异常、增多等等症状。
02:58
怎么样去湿气
首先分析一下人体为什么会有湿气。湿气来源一是外界的湿气,由于长期居住生活在潮湿环境,湿气会侵入到人体。或在身体抵抗力下降情况下淋暴雨,湿气会侵入人体。还有一种和长期大量饮酒、吃麻辣食物,辛香、麻辣损伤脾胃,会出现体内湿气的情况。还有一些苦寒药物,损伤脾胃、阳气,湿邪就会在体内产生。根据湿气的来源,采取逆向的操作就可以去掉湿气。如果是居住的环境、生活的环境湿气比较重,要换环境。要戒酒,同时用一些益气、健脾、芳香化湿的药物,像藿香、佩兰等等或者滑石这类药物,都有去湿气的作用。
汗蒸能否去湿气
要从几个方面说,汗蒸相当于中医的发汗,中医的发汗是通过用药物,汗蒸是通过外来的热,引起身体出汗,但是有同功的疗效,某湿气是可以去的。首先,汗蒸可以调动人体,增加血液循环,让体内温度暂时的升高。因为湿气是中医学的,西医没有这个名词,湿气相当于人体的慢性炎症。汗蒸因为能够提高人体的功能,让人体的血液循环更快,同时免疫功能活跃起来。因此,从某方面来说是可以祛湿的。因为湿相当于慢性炎症,如果是汗蒸调动人体积极性,就是免疫功能,湿气可以吃掉,打个比方,类风湿汗蒸以后,本来不能动,汗蒸完之后,关节就会活动,这个中医上说就是祛湿。但是,随着汗蒸如果皮肤起疹子或者是起水泡,说这就是祛湿,这个不科学。因为汗是通过汗腺出来的,如果是汗管不通畅,就会出现小水泡,很正常的,跟祛湿没关系。建议蒸温度不能太高,可以适当的用温度低点,出汗少一点,时间长一点,这种蒸法对能够祛湿气有一定的好处,尤其是风湿病人。
语音时长 02:03

2021-06-25

78888次收听

祛湿方法有哪些
不同的湿有不用的祛湿方法,如果是肠胃不行,肠胃引起的脾湿失滞,应该用健脾祛湿的方法,用饮食可以调整,用健脾的方法,健脾丸、理中丸、参苓白术散都可以。还有常用的食物,薏苡仁、薏米红豆粥、莲子、薏米根都可以,这都可以祛湿。但是,脾胃湿,如果祛是类风湿,这种湿就差一点,可以用大量的薏苡仁加上祛湿药物、苍术之类的药物也可以。湿不同,因为有慢性炎症,相当于西医的慢性炎症,要把病位定好。如果是上焦湿,祛肺热,中焦健脾,下焦的湿主要是前列腺。因此,用黄柏清热祛湿。其次,这还有一个饮食的问题,湿重的病人,辛辣的食品、酒要少吃。同时,起居有常,不要熬夜,熬夜会生湿。再就是肥甘厚味少吃,这都是生湿,大家注意。
语音时长 02:18

2021-06-25

69374次收听

中医艾灸的作用
艾灸作用主要有局部刺激、经络调节、调节免疫。一、局部刺激:灸疗在人体基本特定部位,通过艾火刺激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正是这种温热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起到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使局部皮肤代谢能力增强,促进炎症、黏连、渗出物、血肿等病理产物吸收消散。二、经络调节:人体是一个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互相协调,主要靠经络调节作用实现。经络腧穴对于药物储存性,腧穴具有储存药物作用,药物理化作用较长时间停留在腧穴或释放到全身,产生整体调节作用,使疾病得以治愈。三、调节免疫:很多临床实验都证明,灸疗具有增强免疫功能作用。灸疗许多治疗作用通过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实现。这种作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也就是低者可以使之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并且在病理状态下,调节作用更加明显。
语音时长 01:56

2020-01-14

55241次收听

气虚脾湿的症状
人活一口气,如果气虚了,身体健康会大大减分,同时对生活也有不好的影响。气虚脾湿的症状有哪些?了解这些以后,对于治疗有很大帮助。有时候感觉自己很懒,什么都不想做,其实不是懒,而气虚了,这个时候要引起重视,及时治疗是关键。
湿气重的人怎么减肥
造成肥胖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湿气重就是导致减肥难的一个因素,因此如果出现此现象,那么就需要考虑湿气重的因素了,找到合适的减肥方法进行减肥,以免浪费时间和精力,对于湿气重的人们减肥的方式可以从多方面进行,食疗和运动相结合是比较合适的。
脾湿肥胖怎么减肥
脾湿肥胖,也叫虚胖,在临床上经常可以看到,往往脾虚跟肥胖伴行。因为阳气能够升腾,能够把水气化掉。脾虚,水谷精微运化就不足,容易聚集,升为痰湿,就形成肥胖的机理。那应该怎么办呢?要健脾益气,利湿渗水,甚至要燥湿化痰。比较常见的方法,可以用参苓白术散和防己黄芪汤,达到健脾益气,淡渗利湿的作用。如果痰湿比较盛,可以加导痰汤。从饮食上,要管住嘴,迈开腿。要少吃肥干厚腻的食物,但是不推荐完全节食,这样反而导致脾胃更加虚弱。平时要多加运动,可以振奋阳气,让脾胃功能加强,反而利于减肥。
语音时长 01:29

2018-04-11

61379次收听

脾湿怎么办
脾湿首先从饮食起居,少吃一些肥干厚腻,生冷的食物。因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经常吃生鱼片之类生冷的东西,如果是脾湿的体质,要尽量少吃。另外油腻的食物,不利于脾的运化,容易酿生痰湿,也要少吃。可以多吃一些健脾利湿、药食同源的食物,比如常见的茯苓、薏米,还有冬瓜,具有淡渗利湿的作用。化湿作用比较好的药物,比如白术、荷叶,可以代茶饮,也能起到健脾化湿的作用。脾湿的药物,比较常用的是参苓白术散,主要针对脾虚湿盛的症状。湿气比较重,还可以用平胃散。如果是寒湿盛,可以用藿香正气散。
语音时长 01:30

2018-04-11

58568次收听

湿气重是不是不好减肥
我们身边都有那么一部分人,喝口凉水都发胖;还有一部分人怎么减肥都瘦不下去,一般我们讲这种胖是虚胖,是湿气重引起的。为啥湿气重,就会引起发胖呢?下面我们一同来看看,湿气是怎样一步步化成脂肪,让你成为胖子的!
脾湿吃什么
有时候身体肥胖与吃多少无关,有些人喝口水都会发胖,而有些人天天吃也拥有骨感美,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与脾湿有关。治好此类疾病,那么肥胖问题就会解决,减掉身上的赘肉,越来越苗条,生活也会充满自信,还能远离各种疾病。脾湿吃什么?下面来了解下。
03:06
脾虚怎么调理
脾虚的调理方法:一、服用药食同源、健脾益气的中药,像红枣、莲子肉、山药、薏米、白扁豆;二、用一些温性的食物,像葱姜蒜、白胡椒、花椒、羊肉;三、行气化滞的食物,像佛手、金桔、萝卜、玳玳花、梅花;四、消食的食物,像山楂、神曲、麦芽。
02:18
脾湿是什么意思
在中医五行中,脾属土,主运化水谷、水湿。当脾胃受湿邪困阻时,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造成脾湿的原因分为外因、内因两部分。外因主要是季节、气候、环境等因素导致的脾湿,内因主要为饮食不规律、过度劳累等造成脾气虚弱,形成脾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