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确定白内障
白内障可通过视力检查、裂隙灯检查、眼底检查、眼压测量、角膜地形图检查等方式确诊。白内障通常由年龄增长、遗传因素、眼部外伤、代谢异常、长期紫外线暴露等原因引起。

1、视力检查
视力检查是诊断白内障的基础方法,通过标准对数视力表评估患者视敏度下降程度。早期白内障可能仅表现为轻度视物模糊,进展期患者常出现视力显著减退。检查时需分别测试双眼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若矫正后视力仍低于正常值需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评估。对于晶状体混浊导致视力低于0.3的患者,通常符合手术干预指征。
2、裂隙灯检查
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能直接观察晶状体混浊的位置和程度。医生通过调节光源角度可清晰显示皮质型、核性、后囊下等不同类型白内障的特征性改变。核性白内障表现为晶状体中央部棕黄色硬化,皮质型可见车轮状混浊从周边向中央发展。该检查还能同时评估角膜、前房等眼前段结构是否合并其他病变。
3、眼底检查
散瞳后眼底检查可排除视网膜病变导致的视力下降,同时评估白内障对眼底观察的影响程度。当晶状体混浊严重时,眼底红光反射减弱或消失,视网膜细节难以辨识。对于拟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术前眼底检查有助于预测术后视力恢复效果,若合并黄斑变性或视神经萎缩则预后较差。
4、眼压测量
眼压测量可鉴别是否合并青光眼等继发性眼压升高疾病。膨胀期白内障可能导致前房变浅诱发闭角型青光眼发作,表现为眼压急剧升高伴头痛眼痛。使用非接触式眼压计或Goldmann压平式眼压计进行测量,正常眼压范围为10-21mmHg,异常结果需进一步做房角镜检查。
5、角膜地形图
角膜地形图检查能精确分析角膜曲率和散光情况,为人工晶体度数计算提供参数。白内障患者常合并年龄相关性角膜形态改变,术前角膜地形图检查可指导选择散光矫正型人工晶体。对于曾接受角膜屈光手术的患者,需采用特殊公式计算人工晶体度数以避免术后屈光误差。
确诊白内障后应避免强光刺激并佩戴防紫外线眼镜,控制血糖血压等全身性疾病。饮食注意补充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的深色蔬菜水果,限制高糖高脂食物摄入。避免剧烈运动及可能造成眼部外伤的活动,按医嘱使用吡诺克辛钠滴眼液、谷胱甘肽滴眼液等延缓病情发展的药物。当视力影响日常生活或引发青光眼等并发症时,需考虑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
相关推荐
02:47
02:07
02:59
02: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