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腹膜炎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细菌性腹膜炎的发病原因主要有腹腔感染扩散、肠道穿孔、医源性操作、免疫功能低下、女性生殖系统感染等。细菌性腹膜炎是指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腹膜炎症,通常表现为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
1、腹腔感染扩散
腹腔内器官如阑尾、胆囊等发生感染时,炎症可能扩散至腹膜。阑尾炎未及时治疗可能导致阑尾穿孔,脓液流入腹腔引发腹膜炎。胆囊炎患者若胆囊壁坏死穿孔,胆汁和细菌会污染腹腔。这类情况需紧急手术清除感染源,并联合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等抗生素。
2、肠道穿孔
肠道溃疡、肠梗阻或外伤导致肠壁破裂时,肠内容物及细菌会进入腹腔。常见于消化性溃疡穿孔、结肠憩室炎穿孔等疾病。患者突发剧烈腹痛伴板状腹,需立即行穿孔修补术,术后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控制感染。
3、医源性操作
腹腔穿刺、腹膜透析或腹部手术后可能将外界细菌带入腹腔。腹膜透析患者尤其易发生导管相关感染,表现为透析液浑浊、腹痛。需暂时停止透析,使用注射用万古霉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严重者需拔除透析管。
4、免疫功能低下
糖尿病、肝硬化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防御功能下降,肠道细菌易透过肠壁移位至腹腔。这类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但病情进展快,需早期使用注射用美罗培南等广谱抗生素,同时控制基础疾病。
5、女性生殖系统感染
盆腔炎性疾病上行感染可通过输卵管进入腹腔,常见于淋球菌或衣原体感染。患者多有下腹痛、阴道分泌物异常,需使用注射用头孢西丁钠联合多西环素片治疗。严重盆腔脓肿需手术引流。
预防细菌性腹膜炎需注意腹部外伤防护,及时治疗腹腔器官炎症,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腹膜透析患者需规范无菌操作。出现持续腹痛、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就医,避免自行服用止痛药掩盖病情。术后患者应按医嘱按时服用抗生素,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腹部超声评估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