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牙周炎牙槽骨吸收情况的检查是什么
显示牙周炎牙槽骨吸收情况的检查主要有牙周探诊、X线检查、锥形束CT检查、口腔全景片检查和牙周袋深度测量。
1、牙周探诊
牙周探诊是牙周炎诊断的基础检查,通过专用探针测量牙龈与牙根之间的牙周袋深度,深度超过3毫米可能提示牙周炎。探诊同时可观察牙龈出血、溢脓等情况,辅助判断炎症活动性。该检查操作简便但无法直接显示骨吸收程度。
2、X线检查
根尖片或咬翼片能二维显示牙槽骨高度降低、骨硬板消失等吸收征象,对邻面骨吸收较敏感。但存在影像重叠缺陷,对早期轻度骨吸收分辨率有限,需结合临床检查综合评估。
3、锥形束CT检查
锥形束CT可三维重建颌骨结构,精确量化骨吸收范围与形态,尤其适用于复杂骨缺损评估。其辐射量低于传统CT,但成本较高,多用于种植修复前或重度牙周炎的手术规划。
4、口腔全景片检查
全景片能一次性观察全口牙槽骨整体状况,筛查明显骨吸收病变。虽分辨率不及局部X线片,但有助于发现多发性或广泛性骨破坏,常用于牙周炎初步筛查和长期随访。
5、牙周袋深度测量
通过记录各牙位6个位点的探诊深度,绘制牙周图表动态监测骨吸收进展。深度增加与骨丧失正相关,定期测量可评估治疗效果,是牙周维护期的重要监测手段。
建议牙周炎患者每3-6个月接受专业牙周检查,日常使用软毛牙刷和牙线清洁,避免吸烟等加重骨吸收的因素。对于已出现骨吸收者,可遵医嘱进行龈下刮治、骨移植等治疗,并定期复查影像学评估骨质变化。早期干预能有效控制骨吸收进程,保留天然牙齿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