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症是什么意思
乳糖不耐症是指因体内乳糖酶缺乏或活性不足,导致无法完全消化乳糖而出现胃肠不适的病症。
乳糖不耐症的核心问题是乳糖酶缺乏。乳糖是牛奶及乳制品中的主要糖类,需经小肠黏膜分泌的乳糖酶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后才能被吸收。当乳糖酶不足时,未消化的乳糖进入结肠后被肠道细菌发酵,产生气体和短链脂肪酸,引发腹胀、肠鸣、腹泻等症状。根据发病机制可分为先天性乳糖酶缺乏、原发性乳糖酶缺乏和继发性乳糖酶缺乏三种类型。先天性乳糖酶缺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新生儿期即出现严重腹泻。原发性乳糖酶缺乏最常见,与基因调控有关,随年龄增长乳糖酶活性逐渐下降。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多由肠道疾病如感染性肠炎、克罗恩病等损伤肠黏膜导致。
典型症状多在摄入含乳糖食物后30分钟至2小时出现,包括腹部绞痛、水样泻、排气增多等。婴幼儿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呕吐、体重增长缓慢。诊断可通过氢呼气试验、乳糖耐量试验或基因检测确认。日常管理以限制乳糖摄入为主,可选择低乳糖或无乳糖奶制品,或服用乳糖酶补充剂。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对长期回避乳制品者尤为重要。
乳糖不耐症患者需注意阅读食品标签识别隐藏乳糖成分,如面包、沙拉酱等加工食品可能含乳糖。少量多次摄入乳制品或与其他食物同食可减轻症状。发酵乳制品如酸奶中乳糖含量较低且含活性菌群,耐受性较好。大豆、杏仁等植物奶可作为替代品,但需关注营养成分差异。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应排查是否合并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儿童患者家长需监测生长发育指标,必要时在营养师指导下调整膳食结构。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热门问题
生活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