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黄水疮是怎么引起的
小儿黄水疮通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主要与皮肤屏障受损、卫生条件差、免疫力低下、接触传染源、高温潮湿环境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为皮肤红斑、水疱、脓疱及黄色结痂。
1、皮肤屏障受损
婴幼儿皮肤角质层较薄,抓挠或摩擦易造成微小破损,使细菌侵入引发感染。建议家长定期修剪患儿指甲,避免穿粗糙衣物,皮肤损伤处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
2、卫生条件差
汗液、尿液等排泄物滞留会破坏皮肤酸碱平衡,增加细菌定植概率。需每日用温水清洗皮肤褶皱处,排便后及时更换尿布,保持会阴部干燥清洁。
3、免疫力低下
营养不良或近期感染疾病会降低免疫功能。可适量补充维生素AD滴剂,保证母乳或配方奶摄入,避免带患儿去人群密集场所。
4、接触传染源
与感染者共用毛巾、玩具等物品易造成交叉感染。患儿衣物应单独清洗并煮沸消毒,幼儿园等集体机构需做好物品表面消毒。
5、高温潮湿环境
夏季闷热天气会加速细菌繁殖。室内温度建议维持在24-26℃,选择纯棉透气衣物,出汗后及时擦干皮肤皱褶部位。
患儿饮食应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蛋羹、瘦肉泥,适量补充新鲜水果蔬菜。皮损未愈合前避免游泳或剧烈运动,恢复期可遵医嘱使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促进创面修复。家长接触患儿前后需规范洗手,患儿使用过的毛巾、床单等物品需每日更换并用60℃以上热水浸泡消毒。若出现发热或皮损扩散等情况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