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什么原因造成的
低血压可能由遗传因素、体位改变、药物副作用、脱水、心脏疾病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头晕、乏力、视物模糊等症状。
1、遗传因素
部分人群存在家族性低血压倾向,可能与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先天异常有关。这类患者血压长期低于正常值但无显著不适,无须特殊治疗,日常需避免突然起身或长时间站立,建议定期监测血压变化。
2、体位改变
从卧位或蹲位快速站立时,血液因重力作用积聚在下肢,导致体位性低血压。常见于老年人或长期卧床者,表现为站立时眼前发黑、眩晕。可通过缓慢改变体位、穿戴弹力袜改善,严重者需排除神经系统疾病。
3、药物副作用
硝酸甘油片、盐酸特拉唑嗪片等降压药物可能过度降低血压。若出现心悸、冷汗等低血压反应,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注射液时也需警惕低血糖合并低血压。
4、脱水
高温环境剧烈运动、严重腹泻或限制饮水会导致血容量不足,引发低血压伴口干、尿少。需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散或静脉输注生理盐水,同时治疗原发疾病如急性胃肠炎。
5、心脏疾病
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会导致心输出量骤减,引起心源性低血压,常伴随胸痛、呼吸困难。需立即使用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维持血压,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明确病因。
低血压患者日常应保持充足水分摄入,每日饮水不少于1500毫升,避免空腹洗澡或高温环境久留。饮食可适当增加钠盐摄入,如进食咸菜、海带等,但合并高血压者需谨慎。建议进行游泳、快走等有氧运动增强血管张力,体位变化时需扶靠固定物缓冲。若反复出现晕厥或血压持续低于90/60毫米汞柱,须完善动态血压监测及心脏超声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