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改变是什么
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改变主要包括胰岛素分泌缺陷、胰岛素抵抗、肝糖输出增加、脂肪分解异常和慢性炎症反应等。
1、胰岛素分泌缺陷
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表现为空腹及餐后胰岛素水平下降。1型糖尿病多因自身免疫破坏β细胞,2型糖尿病则与β细胞凋亡和去分化有关。长期高血糖可进一步抑制β细胞功能,形成恶性循环。
2、胰岛素抵抗
外周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尤其是骨骼肌、脂肪和肝脏。胰岛素受体底物磷酸化异常、葡萄糖转运蛋白4转位障碍等机制导致葡萄糖摄取减少,血糖利用率下降。
3、肝糖输出增加
肝脏胰岛素抵抗使糖异生关键酶活性增强,肝糖原分解加速。胰高血糖素水平相对升高,进一步促进肝糖输出,造成空腹高血糖现象。
4、脂肪分解异常
胰岛素抑制脂肪分解作用减弱,游离脂肪酸释放增多。脂肪酸在非脂肪组织沉积引发脂毒性,加重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障碍。
5、慢性炎症反应
脂肪组织分泌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等增加,激活炎症信号通路,干扰胰岛素信号转导,形成低度系统性炎症状态。
糖尿病患者需建立规律监测血糖的习惯,采用低升糖指数饮食并控制总热量摄入,优先选择全谷物、优质蛋白和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训练,避免久坐行为。严格遵医嘱使用降糖药物,定期筛查眼底病变、肾病和周围神经病变等并发症。保持标准体重,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代谢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