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如何认识ABO血型和RH血型

65606次浏览

ABO血型和RH血型都是根据人红细胞膜上的抗原类型来认识的,其中比较少见的是RH阴性血。也就是常说的熊猫型血。而这两种血型相对来说比较好辨别,只需要去做血常规检测基本上可分辨出来。另外,女性在生产前最好也去做血型检测,可避免新生儿溶血状况出现。

血型是指人体内红细胞的表面抗体类型,目前已经确定的红细胞血型系统主要有23个。其中比较常见的血型主要有RH血型和ABO血型,那如何认识ABO血型和RH血型呢?
  一、如何认识ABO血型和RH血型
  ABO血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抗原B或抗原A来将血液系统分为4种血型,如果仅仅存在抗原a就意味着人身体是A型血,如果只有抗原B则是B型血,如果同时存在抗原A和抗原B,则是AB型血。如果两种抗原都不存在,则意味着人身体是O型血。
  而如果人的红细胞上存在和恒河猴4同样的抗原,那么就可被称之为RH阳性血型,不存在这种抗原的人则被称之为RH阴性血型。相比较来说,RH阴性血型的人比较少,也就是人们在生活当中常说的熊猫血。
  二、如何区分ABO血型和RH血型
  ABO血型和RH血型的区分还是比较简单的,通常通过血常规检测就能够区分开来。除此以外,孕妇产检时也需要做血型检测,这样可以避免新生儿身体出现溶血的状况。

相关推荐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高是什么原因
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升高,临床上最常见的原因还是感染,特别是细菌感染的时候。比如细菌引起的肺炎、肠炎、泌尿系统的感染,常能引起中性粒细胞比值的升高。这时候病人还往往伴有发热的症状,伴有白细胞总数的升高,同时伴有感染部位的红肿热痛等等这些临床症状。除此之外,中性粒细胞的增高还见于很多的血液系统疾病,和非血液系统疾病。比如一些风湿免疫系统疾病,在发作的时候也能引起中性粒细胞比值的升高。在身体遭到创伤、大手术等应激状态情况下,可以引起中性粒细胞比值的升高。妊娠的妇女也常见白细胞总数的升高,和中性粒细胞比值的升高,一些血液系统疾病比如慢性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也常有白细胞计数的升高。当然这些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白细胞比值和总数的升高,往往显著的高于非血液系统的疾病,还伴有其临床症状。
语音时长 01:03

2021-12-30

82102次收听

血小板高可以看什么科室
血小板高建议大家在血液科就诊。血小板升高的原因有很多,可以分为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升高,和一些非血液系统疾病继发的血小板升高两种情况。血液系统疾病引起血小板升高,常见于骨髓增殖性肿瘤,比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一些慢性白血病,特别是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也常出现血小板计数的升高;一些非血液系统疾病,比如一些长期的、慢性的炎症,一些风湿免疫系统的疾病,一些肿瘤性疾病也就是其他部位的、其他系统的肿瘤,也可以引起继发血小板升高的情况。这时候要根据血小板计数升高的幅度,根据患者其他各个系统检查的情况,必要时候进行血液系统专科的检查,也就是通过骨髓的检查来确定血小板升高的原因。所以发现血小板升高以后,建议患者首先到医院血液科就诊,由血液科大夫完成患者血小板升高原因的筛查。
语音时长 00:59

2021-12-30

78389次收听

全血超敏c反应蛋白偏高有哪些原因
全血超敏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以下情况会引起超敏C反应蛋白的升高。第一,急性感染期,此时超敏C反应蛋白会明显升高,如细菌感、病毒、真菌、以及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等等,一般在感染后6-8小时开始升高,感染后两天作用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会达到高峰,随后会所下降,随着体内炎症的逐渐消退,超敏C反应蛋白会快速下降甚至恢复正常。细菌感染的情况下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幅度比病毒感染时要明显一些,这也可以帮助判断感染类型,结合血常规检查结果,一般能够区别是细菌还是病毒感染。第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特别是在疾病发作期可以出现超敏C反应蛋白的明显升高。第三,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还见于一些恶性肿瘤早期,通常表现为中度以上程度的升高,此时还可以结合特异性相对高的肿瘤标志物检查结果来综合分析判断。第四,可见于一些严重的创伤、损伤等应激状态。如重症胰腺炎、烧伤、大手术后,发生急性心梗或者脑梗等,机体有严重组织创伤、坏死的情况,会出现C反应蛋白升高。临床升高,超敏C反应蛋白可以作为一些疾病初步诊断的依据,此外还可以作为手术后监测的一项指标,判断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效果,风湿免疫性疾病控制的效果等,是常用的一个检查项目。
语音时长 01:54

2021-12-30

78787次收听

平均血红蛋白量偏低什么意思
平均血红蛋白量是指外周血中每个红细胞平均含有的血红蛋白量,正常范围是27-34PG,低于27PG是平均血红蛋白量偏低。在临床上平均血红蛋白量偏低,最常见的病因是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常见的贫血类型包括缺铁性贫血,其次是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等。缺铁性贫血时,由于缺乏造血的原料,身体不能正常的合成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的总含量就会减少,伴有红细胞的体积变小,平均血红蛋白量也会出现明显减少的情况,呈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患者积极补铁、维生素C的治疗,红星充分利用铁元素合成血红蛋白,3-6个月后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一般会明显的升高。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是一组铁利用障碍性疾病,检查时候发现骨髓中出现大量环状铁粒幼红细胞,红细胞无效生成,组织铁储量过多,外周血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情况,这种贫血患者的平均血红蛋白量也是偏低的。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没有很好的治疗办法,主要是大剂量使用维生素B6,使用雄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进行综合治疗。病情严重的患者可以考虑输注红细胞或全血进行纠正。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是珠蛋白基因缺陷造成珠蛋白链合成缺如或不足,从而造成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状态,属于遗传性疾病,难以进行彻底治愈。
语音时长 02:17

2021-12-30

57554次收听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低什么意思
血小板的体积分布宽度反映了血小板容积变异的参数,是衡量外周血中血小板大小是否均一性的指标。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正常或者偏小,表明血小板体积均一性比较高;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越大,说明血小板体积大小越不均匀。从统计学角度来说,血小板的体积分布宽度反映了血小板容积大小的离散度,正常值为15%-20%。如果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低,表明血小板的均一性比较高,需要结合血常规中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体积等指标来分析,如果其指标都没有任何异常,单纯的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偏低并没有临床意义,没有必要担心。这种情况可能是暂时性的生理性改变,和最近一段时间的身体状况、饮食结构、情志因素等有一些关系。由于血小板寿命是1-2周,所以检测得到的血小板的体积分布宽度,只能说是某个时间点的数值,所以这个指标是处于动态变化中的。当血小板的体积分布宽度明显偏高的情况发生时,需要引起重视,结合血常规的其他化验指标进行判断,必要情况下需要进行骨髓穿刺来寻找病因,当骨髓造血功能减退的疾病发生时,就会出现血小板的体积分布宽度明显偏高,如巨幼细胞贫血、慢粒型白血病、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因为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巨核细胞增殖分裂障碍,所以不能产生正常的血小板,外周血中血小板的形态和体积有较大差异性,所以造成该指标的升高。
语音时长 02:14

2021-12-30

107547次收听

02:35
中性粒细胞比率偏高是什么病的征兆
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外周血细胞中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当中性粒细胞的比例超过75%时是中性粒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比率轻度偏高并没有临床诊断意义,如果明显偏高可能是以下疾病的征兆:第一,感染性疾病,因为中性粒细胞是人体抵抗外来病原菌入侵的重要免疫细胞之一,特别是细菌感染可以引起中性粒细胞的明显升高,如大叶性肺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胆囊炎、急性胰腺炎、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胃肠炎、化脓性阑尾炎;另外一些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膜炎、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病、梅毒;一些寄生虫病,如钩端螺旋体病、肺吸虫病等,都可以导致血常规检查时中性粒细胞计数和百分比的明显升高。第二,一些血液系统的疾病,也可能引起中性粒细胞的升高,如多发性骨髓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粒细胞性白血病等。第三,在应激创伤、重大手术之后,患者也会出现一过性的中性粒细胞的升高。如大面积烧伤的患者、脑梗或者心肌梗死患者、食物中毒、休克状态等,机体免疫系统自我代偿性反应过程中,白细胞会升高。此外妊娠的状态下也可以出现白细胞的生理性增高。第四,一些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患者,也可以出现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升高。
03:10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偏高什么意思
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即MCHC,是每升血液中红细胞内含有的全部血红蛋白量总和,正常范围是正常范围是27-34pg,高于34pg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偏高。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偏高,通俗的理解就是每升血液中红细胞含有的血红蛋白量高了,此时可能是因为红细胞数量增多引起的,也可能是因为红细胞体积变大引起的。第一,红细胞数量增多了,那么平均血红蛋白量就会增加,这种情况常见于慢性缺氧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先天性发绀型心脏病,此外就是久居高原的居民,高原反应造成代偿性红细胞数量增加。第二,红细胞体积变大后导致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偏高,这种情况最常见的就是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这是一种大细胞性贫血,主要是造血原料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造成的,红细胞核内DNA合成障碍,细胞核增大,红细胞体积增大,但是在细胞质中血红蛋白的合成不受影响,所以红细胞内含有的血红蛋白量就相对增多,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就会偏高。第三,结合其他指标进行分析,如果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偏高,同时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均升高的情况,可能是骨髓增生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等,这种情况下需要进一步去血液科检查来明确,进行外周血涂片检查、骨髓穿刺、基因学检测等来诊断病因,确诊病因积极进行药物干预。
03:05
嗜酸性粒细胞偏高会是什么病
嗜酸性粒细胞偏高,包括反应性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以及高嗜酸细胞血症。嗜酸性粒细胞轻度增多一般是在0.5到2.0×10^9/L之间,此时的增多水平更多的,怀疑是一种反应性的嗜酸细胞增多症,如过敏性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哮喘,还有皮肤过敏性皮炎,以及湿疹,还有寄生虫感染、热带病等。当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到一定水平,会引起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疾病,如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此时医生会去找造血系统本身的疾病,是不是存在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性嗜酸细胞性白血病等疾病。
03:04
提升血小板的药物有哪些
提升血小板的药物,有以下:一、一般的中药类的升血小板的药物,如咖啡酸、氨肽素、利可君等药物,都是一般的升血小板的药物。二、糖皮质激素类的升血小板的药物,主要用于封闭血小板抗体。三、促血小板生成素的药物,包括静脉制剂和口服制剂。四、雄激素,对一些难治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进行尝试。五、D20表单抗,对于难治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也是可以尝试去应用的。六、免疫抑制剂,包括环磷酰胺,还有环孢素这样的药物。
02:51
血清尿素偏高是怎么回事
血清的尿素,更多的是用尿素氮指标来反映,其最常用于反映的是肾功能指标。此时,联合应用的还有血清肌酐的指标,来反映肾脏的功能。因为尿素和肌酐一样,都是毒素的一个代表,其他的情况像高蛋白饮食和消化道出血,都和血清的尿素增高有关系。当大量高蛋白饮食时,特别是食用大量的鸡肉、鸭肉,还有一些其他的猪肉、牛肉、羊肉,以及鱼肉时,转化成尿素会较多。当消化道出血时,由于出血的物质经过肠道的吸收,在肝脏转化成尿素,也会看到血清的尿素会有明显的增多。
熊猫血是什么血型
一般情况下,熊猫血是指RH血型阴性。如果RH血型阴性的患者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
血液粘稠怎么回事
血液粘稠可能是因为平时吃得比较多高脂肪的食物,而且又经常久坐不爱运动,这就会导致人体血液黏稠。除此之外一些患者平时生活压力比较大,且不喜欢喝水,但喜欢喝酒,这也会导致血液粘稠。
血液循环不好怎么办
当我们人体血液循环不好的时候,可以进行提脚跟法的锻炼来缓解这种情况。要坚持每天都用热水泡脚,这样也能起到改善血液循环不好的情况。还有一种洗冷热浴的方式,也可以有效的缓解血液循环不好的症状。
血粘度高怎么治疗
很多人在经过一个晚上的睡眠之后,就出现了明显的头晕现象,很多人都以为可能是因为睡眠质量不好而导致的,其实这可能就是因为血粘度高而引起,所以说在生活中应该尽快的接受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选择一些正确的方式,比如说多喝水,严格的控制个人的体重,避免高热量的食物,多吃粗粮和黑木耳效果也是比较不错的。
高度关注“血沉”、“C反应蛋白”这两指标
血沉,是“红细胞沉降率”的俗称。血沉速度的快慢与血浆黏度,尤其与红细胞间的聚集力有关。红细胞间的聚集力大,血沉就快,反之就慢。因此,临床上常用血沉作为红细胞间聚集性的指标。可以反映身体内部的某些疾病。血沉升高主要反映身体的炎性或非炎性病变、类风湿等,或者有感染病灶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