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房颤不用抗凝
房颤患者是否需要抗凝治疗主要取决于血栓风险评估结果,低危患者通常无须抗凝。房颤血栓风险分层主要参考CHA2DS2-VASc评分系统,评分0-1分的男性或0分的女性属于低危人群。
CHA2DS2-VASc评分是国际通用的房颤血栓风险评估工具,包含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年龄、糖尿病、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血管疾病、性别等指标。评分0分的男性或女性患者年卒中发生率低于1%,这类人群抗凝治疗的出血风险可能超过获益。评分1分的男性患者年卒中风险约1.3%,目前指南认为可考虑不抗凝,但需定期复查评估。低危患者仍需控制心率、改善生活方式等基础治疗,并每6-12个月重新评估血栓风险。
部分特殊情况的房颤患者也需谨慎抗凝,包括存在活动性出血、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未控制的高血压、近期重大手术或创伤等。这类患者需由心血管专科医生综合评估出血与血栓风险,必要时选择左心耳封堵术等替代方案。阵发性房颤若发作时间持续不足24小时且无其他危险因素,短期血栓风险相对较低,但长期仍需定期评估。
低血栓风险的房颤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限制酒精和咖啡因摄入,每日监测脉搏变化。建议选择低盐低脂饮食,适量食用深海鱼、坚果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控制血压血糖在正常范围。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心律失常。每3-6个月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出现心悸加重、胸闷等症状时及时就诊。患者及家属应学习房颤相关知识,掌握自测脉搏的方法,记录症状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供医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