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打预防针注意事项
宝宝打预防针前需确认健康状况、携带接种证、接种后留观30分钟、注意局部护理、记录不良反应。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需严格遵循免疫规划程序。
1、确认健康状况
接种前需测量体温并观察宝宝精神状态,发热超过37.5℃或患有急性疾病时应暂缓接种。早产儿、免疫缺陷患儿需经医生评估后调整接种方案。近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输注血液制品需主动告知接种医生。
2、携带接种证
预防接种证是记录疫苗信息的重要凭证,需妥善保管并每次接种时携带。证件遗失应及时到原接种单位补办,跨地区接种需主动提供既往接种史。电子接种证与纸质版具有同等效力,部分区域可通过手机APP出示。
3、接种后留观
接种完毕应在医疗机构留观区观察30分钟,监测是否出现过敏性休克等速发反应。留观期间避免剧烈活动,哺乳期母亲可通过喂奶安抚婴儿。出现面色苍白、呼吸困难等严重反应需立即通知医护人员处理。
4、局部护理
注射部位24小时内避免沾水,出现红肿可用冷敷缓解,禁止热敷或涂抹药膏。卡介苗接种2-4周后局部可能出现脓疱属正常反应,无需特殊处理。轮状病毒疫苗口服后30分钟内避免喂食以防呕吐。
5、记录不良反应
常见不良反应包括低热、食欲减退等,通常1-2天自行缓解。若出现持续高热超过39℃、抽搐、异常哭闹需及时就医。每次接种后应在接种证上记录体温变化和异常症状,为后续接种提供参考依据。
接种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保持饮食清淡,多饮水促进代谢。出现低热可适当减少衣物散热,体温超过38.5℃需遵医嘱使用退热药。不同疫苗需间隔一定时间接种,联合疫苗可减少接种次数。按时完成全程免疫才能形成有效保护,家长应定期查看接种计划表,如遇特殊情况需调整接种时间应咨询预防保健科医生。疫苗接种后两周内避免接触传染病患者,免疫系统产生抗体需要一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