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痘为什么又叫痤疮
痘痘的医学专业名称是痤疮,属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等皮损。
1、命名来源
痤疮一词源于古希腊语akme,意为皮肤突起,后由拉丁语acne转化而来,准确描述了毛囊角化异常和皮脂腺分泌过剩的病理特征。中文采用痤疮作为标准医学术语,而痘痘是民间对皮损外观的通俗描述。
2、发病机制
痤疮发病与雄激素刺激、毛囊角化过度、痤疮丙酸杆菌繁殖及炎症反应四大环节相关。皮脂腺在激素作用下分泌大量皮脂,混合脱落的角质细胞堵塞毛囊口形成微粉刺,继而发展为可见的粉刺或炎性丘疹。
3、临床表现
根据皮损性质可分为非炎症性痤疮和炎症性痤疮。非炎症性主要表现为开放性或闭合性粉刺,炎症性则出现红色丘疹、脓疱甚至囊肿结节。好发于面颈、胸背等皮脂腺丰富区域。
4、诊断标准
痤疮诊断主要依据特征性皮损形态和分布部位,通常无须特殊检查。临床分级采用国际改良Pillsbury分类法,根据皮损类型和数量分为Ⅰ-Ⅳ级,对应不同的治疗方案选择。
5、治疗原则
治疗需针对发病机制多环节干预。轻中度可外用维A酸乳膏、过氧苯甲酰凝胶或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中重度需联合口服多西环素片或异维A酸软胶囊。所有治疗均需持续8-12周见效。
痤疮患者日常应选用温和的氨基酸类洁面产品,避免过度清洁刺激皮脂腺。饮食上限制高糖高脂乳制品摄入,保证维生素A、锌等营养素补充。规律作息有助于激素水平稳定,切忌自行挤压皮损以免加重炎症或遗留瘢痕。若皮损持续加重或伴有明显疼痛,建议及时至皮肤科就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