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小儿麻痹
小儿麻痹即脊髓灰质炎,可通过观察运动障碍、肌肉萎缩、发热等症状结合实验室检测判断。诊断需依赖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及临床表现综合评估。
1、运动障碍
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侵犯运动神经元,患儿可能出现单侧或双侧肢体无力甚至瘫痪。早期表现为行走不稳、易跌倒,进展期可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家长需注意观察孩子上下楼梯、抓握物品时的动作协调性,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进行肌力测试和神经电生理检查。
2、肌肉萎缩
瘫痪后1-2周可能出现肌肉体积缩小,以近端肌群如大腿、臀部为著。触诊可感知肌肉张力降低,伴随肌束震颤。这种萎缩与失神经支配有关,需通过肌电图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疾病鉴别。家长应定期测量患儿肢体围度并记录变化。
3、发热症状
前驱期常有38-39℃中低热,持续1-3天,可能伴有咽痛、头痛等非特异性表现。约5%患儿在热退后再次出现高热并伴随颈项强直,提示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家长需监测体温变化规律,避免将二次发热误认为普通感冒。
4、实验室检测
发病1周内可取咽拭子或粪便样本进行病毒分离培养,阳性结果可确诊。血清学检查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恢复期抗体滴度上升4倍以上具有诊断价值。脑脊液检查可见细胞数轻度增多,蛋白含量正常或略高。
5、影像学评估
磁共振成像可显示脊髓前角灰质区异常信号,急性期可见水肿,慢性期可能出现脊髓变细。对于不典型病例,影像学有助于排除横贯性脊髓炎等疾病。检查时需保持患儿制动,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镇静剂。
确诊脊髓灰质炎后应严格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加重肌肉损伤。急性期需保持肢体功能位,恢复期可进行温水浴、被动关节活动等康复训练。饮食上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蛋类,补充维生素B族促进神经修复。按时接种疫苗是预防关键,家长需完整记录孩子的免疫接种史。所有疑似病例均须隔离治疗并上报疾控部门,密切接触者应接受医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