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疝气是怎么回事呢
小儿疝气通常由腹壁发育不全、腹腔压力增高、遗传因素、早产或低体重、慢性咳嗽或便秘等原因引起,可通过保守观察、疝气带固定、腹腔镜手术、开放手术、术后护理等方式治疗。
1、腹壁发育不全
胎儿期腹壁肌肉发育薄弱是小儿疝气最常见的原因,表现为腹股沟或脐部出现可复性包块。家长需避免让孩子剧烈哭闹或长时间站立,可遵医嘱使用医用疝气带暂时压迫疝环。若包块无法回纳或出现呕吐需立即就医。
2、腹腔压力增高
慢性咳嗽、便秘或排尿困难会导致腹压持续升高,迫使肠管通过薄弱处突出形成疝气。建议家长保持孩子饮食中膳食纤维摄入,如西蓝花、燕麦等,必要时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缓解便秘。剧烈运动时需佩戴专用疝气防护带。
3、遗传因素
家族中存在结缔组织发育异常疾病时,孩子腹股沟区结缔组织强度可能降低。这类患儿出生后6个月内可观察到腹股沟区反复出现的包块,建议家长记录包块出现频率,定期进行超声检查监测。
4、早产或低体重
孕34周前出生的早产儿腹股沟管闭合不全概率超过30%,表现为哭闹时阴囊或大阴唇肿胀。体重低于2.5公斤的新生儿建议出生后3个月内完成小儿外科评估,可使用吲哚美辛栓等药物促进导管闭合。
5、慢性疾病诱发
囊性纤维化、脑积水等疾病可能通过咳嗽或腹水增加诱发疝气。这类患儿需先治疗原发病,若疝气发生嵌顿可考虑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预防感染,并限期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
日常护理中家长应注意保持孩子大便通畅,避免长时间剧烈哭闹,1岁内患儿可尝试每天进行15分钟仰卧位屈髋屈膝体位促进疝环闭合。术后3个月内限制跑跳等腹部用力动作,定期复查超声观察修复情况,若发现术区红肿或发热需及时返院检查。饮食上可增加鸡蛋、鱼肉等优质蛋白摄入帮助组织修复,但需控制体重增长速度以免增加腹腔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