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压缩性骨折
压缩性骨折通常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主要诊断方式有X线平片、CT扫描、磁共振成像。压缩性骨折可能与骨质疏松、外伤、肿瘤转移等因素有关,表现为局部疼痛、活动受限、身高缩短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由医生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1、X线平片
X线平片是诊断压缩性骨折的基础检查手段,能够显示椎体高度降低、骨皮质不连续等特征性改变。对于骨质疏松引起的轻度压缩性骨折,X线平片可观察到椎体前缘楔形变或双凹变形。该检查具有操作简便、费用较低的优势,但可能漏诊早期微小骨折或软组织损伤。
2、CT扫描
CT扫描能清晰显示骨折线的走向、骨块移位程度及椎管受累情况,对判断骨折稳定性具有重要价值。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可立体呈现椎体压缩形态,有助于鉴别外伤性骨折与病理性骨折。对于合并神经症状或准备手术治疗的患者,CT是必要的术前评估手段。
3、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对骨髓水肿、韧带损伤及脊髓压迫具有高度敏感性,能有效区分新鲜骨折与陈旧性骨折。STIR序列可早期发现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骨髓信号改变,T2加权像能评估椎间盘是否突入椎管。该检查特别适用于鉴别肿瘤转移导致的病理性骨折。
4、骨密度检测
双能X线骨密度仪可定量评估骨质疏松程度,对中老年患者的病因诊断具有参考价值。骨密度T值低于-2.5标准差提示骨质疏松,需进行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该检查应与影像学检查结合,用于指导长期治疗方案的制定。
5、实验室检查
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等生化指标有助于鉴别代谢性骨病。肿瘤标志物检查可筛查潜在恶性肿瘤。对于年轻患者,需进行甲状旁腺激素、维生素D检测以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实验室检查结果需结合影像学表现综合判断。
确诊压缩性骨折后,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并使用腰围保护,疼痛明显者可遵医嘱使用洛索洛芬钠片、盐酸曲马多缓释片等镇痛药物。骨质疏松患者需长期服用阿仑膦酸钠维D3片、碳酸钙D3咀嚼片等抗骨质疏松药物。康复期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避免提重物及剧烈运动,日常注意补充富含钙质的牛奶、豆制品等食物,适度晒太阳促进维生素D合成,定期复查骨密度及脊柱影像学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