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怎么办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可通过保持鼻腔通畅、遵医嘱使用药物、鼓膜穿刺抽液、鼓膜置管术、腺样体切除术等方式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通常由咽鼓管功能障碍、上呼吸道感染、腺样体肥大、免疫反应异常、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1、保持鼻腔通畅
通过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或使用鼻用减充血剂缓解鼻塞,有助于改善咽鼓管通气功能。家长需帮助儿童掌握正确的擤鼻方法,避免用力过猛导致病原体逆行感染。对于过敏性鼻炎患儿,可遵医嘱使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等药物控制炎症。
2、遵医嘱使用药物
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头孢克洛颗粒等抗生素控制感染。伴有过敏症状时需配合氯雷他定糖浆抗组胺治疗。渗出明显者可短期使用泼尼松片减轻黏膜水肿,但须严格遵循疗程。
3、鼓膜穿刺抽液
对于持续3个月以上的顽固性积液,可在耳内镜下行鼓膜穿刺术排出中耳积液。该操作需在局麻下进行,术后保持外耳道干燥1周。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有无眩晕、耳鸣等并发症。
4、鼓膜置管术
反复发作或听力损失超过40分贝时,建议行鼓膜通气管置入术。通气管通常留置6-12个月,期间避免游泳及耳道进水。术后需定期复查听力评估疗效,多数患儿置管后听力可明显改善。
5、腺样体切除术
合并腺样体肥大Ⅲ度以上者,需考虑腺样体切除解除咽鼓管压迫。手术采用全身麻醉,术后配合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减轻黏膜水肿。家长应关注患儿睡眠打鼾症状是否缓解,术后3个月复查声导抗测试。
日常护理中家长需避免让儿童接触二手烟,哺乳期婴儿保持45度角喂养体位。感冒期间可通过咀嚼口香糖促进咽鼓管开放,但3岁以下儿童慎防误吞。建议每半年进行听力筛查,游泳时使用专用耳塞防护。若发现儿童对呼唤反应迟钝或频繁拉扯耳朵,应及时就诊耳鼻喉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