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做针灸治疗的注意事项有什么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针灸治疗需注意治疗前评估、体位选择、消毒规范、刺激强度控制及治疗后护理等事项。针灸治疗需由专业医师操作,避免自行施针或选择非正规机构。
1、治疗前评估
针灸前需完善腰椎影像学检查,明确突出节段和神经压迫程度。合并严重骨质疏松、局部皮肤感染或凝血功能障碍者不宜针灸。医师需询问过敏史,避免使用金属针具。急性期神经根水肿明显时,建议先药物控制炎症再行针灸。
2、体位选择
采用俯卧位时需在腹部垫软枕减少腰椎压力,侧卧位应保持脊柱轴线平直。避免采用加重疼痛的体位,治疗中可配合牵引床辅助固定。每次治疗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期间需观察患者有无不适反应。
3、消毒规范
针具须达到灭菌标准,进针部位用碘伏棉球以同心圆方式消毒。腰部穴位如肾俞、大肠俞等需注意消毒深度,避免深部组织感染。糖尿病患者需加强消毒并缩短留针时间,降低感染风险。
4、刺激强度控制
急性期采用浅刺法配合电针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慢性期可加深刺法并配合温针灸,但需避开脊髓和马尾神经区域。出现下肢放射痛加重或大小便异常需立即停止治疗。
5、治疗后护理
拔针后按压针孔3-5分钟防止出血,24小时内避免沐浴。治疗后需平卧休息20分钟,起身时佩戴腰围保护。可配合低频脉冲治疗仪缓解肌肉紧张,但禁止在针灸部位直接热敷。
针灸治疗期间应避免久坐久站,睡眠选择硬板床并保持脊柱生理曲度。日常可进行五点支撑法锻炼腰背肌,但急性期禁止腰部旋转动作。若出现下肢麻木加重或马尾综合征表现,需立即停止针灸并急诊处理。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B族和优质蛋白,促进神经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