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中耳炎怎么治疗
霉菌性中耳炎可通过局部清洁、抗真菌药物、手术清创、改善耳道环境及增强免疫力等方式治疗。霉菌性中耳炎通常由真菌感染、耳道潮湿、免疫力低下、耳部外伤或慢性炎症等因素引起。
1、局部清洁
使用生理盐水或硼酸溶液冲洗耳道有助于清除真菌菌丝和分泌物。操作需由医护人员完成,避免自行冲洗导致鼓膜损伤。清洁后可配合局部抗真菌药物涂抹,如克霉唑乳膏或制霉菌素溶液。日常需保持耳道干燥,洗澡时可用棉球堵塞外耳道防止进水。
2、抗真菌药物
常用局部抗真菌药物包括硝酸咪康唑滴耳液、联苯苄唑滴耳液等,需连续使用2-4周。严重感染可口服伊曲康唑胶囊或氟康唑胶囊,但需监测肝功能。用药期间可能出现耳道灼热感或瘙痒,若症状加重应立即停药就医。避免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联用以免抑制局部免疫力。
3、手术清创
对于顽固性真菌团块或合并胆脂瘤者,需行耳内镜下清创术或乳突根治术。术后需定期换药并持续使用抗真菌药物1-3个月。手术可清除病灶但可能暂时影响听力,需预防术后细菌感染。伴有鼓膜穿孔者可能需要二期行鼓室成形术。
4、改善耳道环境
控制耳道湿度是预防复发的关键,可定期使用吹风机低温档轻柔吹干耳道。避免游泳或潜水,必要时佩戴专业耳塞。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减少耳道分泌物中的糖分含量。避免频繁掏耳或使用不洁器具损伤耳道皮肤。
5、增强免疫力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艾滋病患者需调整基础治疗方案。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E有助于维持耳道黏膜完整性。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可提升免疫功能,减少真菌定植概率。反复发作者可考虑检测HIV抗体或血糖水平排除系统性疾病。
治疗期间应避免辛辣刺激饮食,减少海鲜等高蛋白食物摄入以防过敏反应。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免疫功能恢复,建议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日常可用75%酒精棉签轻拭耳廓周围皮肤,但不可深入耳道。若出现耳痛加剧、发热或面瘫等症状需立即复诊,警惕真菌感染扩散至颅内可能。痊愈后每3-6个月需耳科随访,夏季潮湿季节可预防性使用抗真菌滴耳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