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退热栓的作用
小儿退热栓主要用于缓解儿童发热症状,其主要成分为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解热镇痛药,通过直肠给药快速吸收发挥作用。小儿退热栓适用于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的退热处理,能有效降低体温并缓解因发热引起的不适。
1、快速退热
小儿退热栓通过直肠黏膜直接吸收药物成分,避免首过效应,起效速度通常比口服药物更快。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降低体温。适用于突发高热或口服给药困难的儿童,但需注意24小时内使用不超过4次,两次用药间隔至少4小时。
2、减少胃肠刺激
直肠给药方式可避免药物对胃黏膜的直接刺激,特别适合伴有呕吐、拒食或胃肠功能较弱的发热儿童。对乙酰氨基酚栓剂对胃肠道的刺激性较小,而布洛芬栓剂可能引起轻微直肠不适,使用前可涂抹少量润滑油减轻插入不适感。
3、辅助镇痛
除退热作用外,小儿退热栓中的药物成分还具有轻度镇痛效果,可缓解发热伴随的头痛、肌肉酸痛等不适症状。但需注意该类药物仅对症治疗,不能消除感染等发热的根本原因,若发热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精神萎靡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4、使用便捷
对于抗拒服药的幼儿或夜间突发高热的情况,栓剂给药更为便捷。使用前需清洁肛门并润滑栓剂尖端,插入深度约2厘米,用药后保持卧位15分钟以防栓剂滑出。储存时需置于阴凉处,夏季高温可能使栓剂软化,使用前可冷藏10分钟恢复硬度。
5、注意事项
使用前需核对年龄对应剂量,避免与含相同成分的口服退热药联用导致过量。肝功能异常、脱水或体重过低的儿童需谨慎使用。用药期间应多饮水并监测体温变化,若出现皮疹、呼吸困难等过敏反应或体温持续不降,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使用小儿退热栓期间应保持室内通风,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避免过度包裹影响散热。可配合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方法,但禁用酒精擦浴。发热期间宜选择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等,适当补充电解质。若发热反复或伴随抽搐、意识模糊等症状,家长须立即带孩子就诊明确病因。退热治疗同时需针对原发疾病进行规范处理,避免单纯依赖退热药物延误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