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低怎样回事
血小板低可能由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药物副作用、病毒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血液检查、骨髓穿刺、药物治疗等方式明确诊断和治疗。
1、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血小板低的常见原因,可能与自身免疫系统异常有关,通常表现为皮肤瘀点、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症状。治疗上可遵医嘱使用醋酸泼尼松片、静注人免疫球蛋白、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等药物。
2、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能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起血小板减少,常伴随贫血、感染等症状。治疗需根据病情选择环孢素软胶囊、司坦唑醇片等药物,严重时需考虑造血干细胞移植。
3、脾功能亢进
脾功能亢进时脾脏破坏血小板增多,可能由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等疾病引起,表现为脾肿大、血小板减少。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必要时行脾切除术。
4、药物副作用
部分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等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血小板减少。出现相关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调整用药方案,避免自行停药。
5、病毒感染
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可能引起暂时性血小板减少,通常伴随发热、乏力等症状。多数情况下随着感染控制血小板可自行恢复,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
血小板低患者应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保持口腔卫生预防牙龈出血,饮食上可适量增加富含优质蛋白和铁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等。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出现明显出血倾向如血尿、黑便等情况需立即就医。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肠溶片,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免疫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