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如何正确治疗
骨质疏松可通过钙剂补充、维生素D补充、抗骨吸收药物、促骨形成药物、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治疗。骨质疏松通常由钙摄入不足、维生素D缺乏、雌激素水平下降、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遗传等因素引起。
1、钙剂补充
钙是骨骼的主要成分,钙剂补充有助于增加骨密度。常见的钙剂包括碳酸钙片、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乳酸钙颗粒等。钙剂补充需结合饮食调整,避免与影响钙吸收的食物同服。长期缺钙可能导致骨量减少,增加骨折风险。
2、维生素D补充
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缺乏时易导致骨质疏松。常用药物有维生素D3滴剂、阿法骨化醇软胶囊、骨化三醇胶丸等。维生素D需通过阳光照射或饮食补充,严重缺乏时需药物干预。维生素D不足会影响骨骼矿化,导致骨软化。
3、抗骨吸收药物
抗骨吸收药物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量流失。常用药物包括阿仑膦酸钠片、唑来膦酸注射液、利塞膦酸钠片等。这类药物需空腹服用,用药期间需监测肾功能。长期使用可显著降低椎体和非椎体骨折风险。
4、促骨形成药物
促骨形成药物刺激成骨细胞活性,增加新骨形成。代表药物有特立帕肽注射液、甲状旁腺素类似物等。这类药物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患者,需皮下注射使用。短期使用即可显著提高骨密度,但需严格控制疗程。
5、生活方式调整
适当运动可刺激骨形成,推荐负重运动和抗阻训练。均衡饮食应保证钙和蛋白质摄入,限制钠盐和咖啡因。戒烟限酒有助于维持骨健康,避免跌倒可预防骨折发生。生活方式干预需长期坚持,与药物治疗协同作用。
骨质疏松患者日常应注意保持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低冲击运动,每周至少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饮食方面应保证每日摄入足够的乳制品、豆制品、深绿色蔬菜等富含钙的食物,同时适量食用海鱼、蛋黄等维生素D含量较高的食物。避免长期卧床,适度晒太阳有助于体内维生素D合成。居住环境应做好防滑措施,使用防滑垫、安装扶手等,降低跌倒风险。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遵医嘱规范用药,不可自行增减药物剂量。保持良好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骨骼健康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