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骨髓炎是怎么引起的
牙齿骨髓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外伤、免疫缺陷、邻近组织感染扩散及血源性感染等因素引起,主要表现为患牙疼痛、肿胀、化脓及全身发热等症状。
1、细菌感染
龋齿或牙周病未及时治疗时,细菌可通过牙髓腔侵入颌骨。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其毒素破坏骨组织微循环,导致局部缺血坏死。患者需使用头孢克肟颗粒、甲硝唑片等抗生素控制感染,严重者需手术清除死骨。
2、外伤
牙齿受到撞击或拔牙操作不当可能造成骨膜撕裂,细菌经创口侵入骨髓腔。典型表现为外伤后3-5天出现剧烈跳痛,伴随颌面部肿胀。早期需清创并服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形成脓肿后需切开引流。
3、免疫缺陷
糖尿病患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口腔黏膜屏障功能下降,易发生条件致病菌感染。这类患者往往病程进展迅速,需联合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和局部碘仿纱条填塞治疗。
4、邻近感染扩散
上颌窦炎、颌面部蜂窝织炎等病灶中的病原体可能通过淋巴管或直接侵蚀波及颌骨。CT检查可见骨皮质不连续,治疗需针对原发病灶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并行受累牙根管治疗。
5、血源性感染
身体其他部位感染灶的细菌经血液循环播散至颌骨,多见于儿童急性化脓性骨髓炎。起病急骤伴高热,需静脉滴注注射用青霉素钠,同时进行细菌培养指导用药。
预防牙齿骨髓炎需定期口腔检查,及时治疗龋齿和牙周疾病,避免咬食过硬食物造成牙体损伤。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免疫低下者需加强口腔护理。出现牙齿持续性疼痛或面部肿胀时,应立即就医进行影像学检查,早期干预可显著降低病理性骨折风险。日常建议使用含氟牙膏刷牙,配合牙线清洁牙间隙,每年进行1-2次专业洁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