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肾病综合征情况
少儿肾病综合征是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和高脂血症为主要表现的肾小球疾病,常见于2-8岁儿童。该病可能与免疫异常、遗传因素、感染等因素有关,需通过尿常规、血液检查及肾活检确诊。
1、免疫异常
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是少儿肾病综合征的主要发病机制,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可能导致肾小球滤过膜损伤。患儿可能出现眼睑及下肢水肿,尿液中泡沫增多。临床常用泼尼松片、他克莫司胶囊、环磷酰胺片等免疫抑制剂治疗,需严格监测药物副作用。
2、遗传因素
部分患儿存在NPHS1、NPHS2等基因突变,导致肾小球滤过屏障结构蛋白异常。这类患儿多在婴儿期发病,表现为顽固性蛋白尿。基因检测可辅助诊断,治疗需结合环孢素软胶囊、吗替麦考酚酯分散片等药物,必要时需进行血浆置换。
3、感染诱发
链球菌感染、病毒感染等可触发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常见于学龄前儿童。患儿除典型"三高一低"症状外,可能伴有发热、咽痛等感染表现。急性期需使用注射用青霉素钠控制感染,同时配合呋塞米注射液利尿消肿。
4、过敏反应
食物或药物过敏可能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多见于过敏体质儿童。除肾病症状外,可伴随皮疹、瘙痒等过敏表现。需避免接触过敏原,严重时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抗过敏,配合氯雷他定糖浆缓解症状。
5、继发性因素
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等疾病可继发肾病综合征,患儿除肾脏表现外还有原发病特征。需治疗原发病,常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液、硫酸羟氯喹片等药物,严重病例需采用利妥昔单抗注射液进行生物治疗。
家长应保证患儿低盐优质蛋白饮食,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3克,选择鸡蛋、鱼肉等易吸收蛋白。注意记录每日尿量及体重变化,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以防感染。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调整激素剂量,定期复查尿蛋白定量和肾功能指标。若出现严重水肿、尿量锐减或发热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相关推荐
01:13
02:14
02:12
0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