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危害和后果
骨质疏松可能导致骨折风险增加、身高缩短、慢性疼痛、活动能力下降及内脏受压等危害。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
1、骨折风险增加
骨质疏松会使骨骼变得脆弱,轻微外力即可导致骨折,常见部位包括髋部、脊柱和腕部。髋部骨折可能导致长期卧床,增加深静脉血栓和肺部感染风险。脊柱骨折会引起身高缩短和驼背,影响外观和心肺功能。腕部骨折虽不致命,但会影响日常生活能力。
2、身高缩短
骨质疏松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身高逐渐降低。多个椎体骨折可形成明显的驼背畸形,这种改变会限制胸腔扩张,影响呼吸功能。身高缩短还可能改变身体重心,增加跌倒风险。
3、慢性疼痛
骨质疏松引起的微小骨折或椎体变形可导致持续性腰背疼痛。疼痛常在负重或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后加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慢性疼痛还可能导致睡眠障碍和情绪问题。
4、活动能力下降
骨质疏松患者常因疼痛和骨折后遗症而减少活动,导致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活动减少会进一步加速骨量丢失,形成恶性循环。严重者可丧失独立生活能力,需要长期护理。
5、内脏受压
严重的脊柱变形可能压迫腹腔和胸腔脏器。胸腔受压可限制肺扩张,导致呼吸困难。腹腔受压可能引起早饱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等问题。这些改变都会显著影响患者的营养状况和整体健康。
预防骨质疏松应保证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适量进行负重运动如步行或慢跑,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特别是绝经后女性和老年人更应重视骨骼健康。已确诊骨质疏松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如阿仑膦酸钠片、唑来膦酸注射液等,同时采取防跌倒措施,降低骨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