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解释急性淤胆型戊型病毒性肝炎
急性淤胆型戊型病毒性肝炎在中医理论中属于黄疸范畴,主要由湿热蕴结、肝胆疏泄失常所致,临床表现为身目黄染、小便黄赤、胁痛腹胀等症状。
中医认为该病核心病机为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导致肝胆气机郁滞,胆汁外溢肌肤。湿热交蒸是主要病理因素,湿邪黏滞易阻滞中焦,热邪炽盛则煎灼津液,二者胶结难解形成淤胆。病情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湿热蕴结脾胃,出现纳差恶心;中期湿热熏蒸肝胆,引发黄疸加深;后期若热毒炽盛可耗伤阴血,出现神昏谵语等危候。治疗需遵循清热利湿、疏肝利胆原则,常用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等方剂加减。淤胆严重者可配合活血化瘀药如丹参、赤芍,但需避免过度苦寒伤胃。
患者应保持清淡饮食,避免油腻辛辣,可适量食用薏苡仁、赤小豆等利湿食材;注意卧床休息,避免劳累加重肝胆负担;情志调节同样重要,抑郁恼怒易导致肝气郁结,建议通过八段锦等舒缓运动疏通气机。治疗期间需密切观察二便颜色及黄疸变化,若出现皮肤瘙痒加剧或神志异常应立即就医。中药调理需坚持完成疗程,不可因症状缓解自行停药,防止病情反复转为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