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乙交界区肠壁增厚是什么意思
直乙交界区肠壁增厚是指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的肠壁厚度超过正常范围,可能由炎症、肿瘤或功能性疾病引起。该表现需结合肠镜、影像学及病理检查进一步明确病因。
直乙交界区肠壁增厚在临床常见于慢性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这类疾病会导致肠黏膜反复损伤修复,形成纤维化增厚,患者多伴有腹痛、腹泻或黏液血便。肠结核也可能引发类似改变,通常伴随低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部分患者因肠易激综合征等功能性疾病出现暂时性肠壁水肿增厚,症状与进食或情绪相关。肿瘤性病变如结直肠癌需高度警惕,增厚肠壁可能呈现不规则形态,伴随肠腔狭窄或淋巴结肿大。某些特殊感染如阿米巴肠病、血吸虫病在流行区也需纳入鉴别。
发现直乙交界区肠壁增厚时,建议完善粪便常规、肿瘤标志物等实验室检查。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黏膜形态并获取活检标本,增强CT或MRI能评估肠壁层次结构及周围浸润情况。对于疑似感染性疾病,需进行病原学检测或血清学试验。治疗需根据最终诊断制定方案,炎症性疾病多采用抗炎或免疫调节治疗,肿瘤则需手术联合放化疗。日常应注意记录排便性状变化,避免辛辣刺激饮食,定期随访监测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