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手足口和幼儿急疹
手足口病和幼儿急疹可通过发病特征、皮疹形态及伴随症状进行区分。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表现为手、足、口部疱疹及发热;幼儿急疹多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导致,以高热后全身玫瑰色皮疹为特征。两者在病原体、皮疹分布、病程进展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1、病原体差异
手足口病由柯萨奇病毒A16型或肠道病毒71型等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具有较强传染性。幼儿急疹的病原体多为人类疱疹病毒6型或7型,感染后常获得持久免疫力。两种病毒传播途径不同,前者通过接触传播,后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2、皮疹特征
手足口病的皮疹呈离心性分布,多见于手掌、足底及口腔黏膜,初期为红色斑丘疹,后期发展为周围有红晕的小水疱。幼儿急疹的皮疹为直径2-5毫米的玫瑰色斑丘疹,先发于躯干后蔓延至四肢,无瘙痒感,消退后无脱屑。
3、发热特点
手足口病发热多为中低热,体温38-39℃,与皮疹同时或稍早出现。幼儿急疹以突发高热为主要特征,体温可达39-40℃,持续3-5天后热退疹出,呈现"热退疹现"的典型病程。
4、伴随症状
手足口病常伴口腔疼痛、流涎、拒食等表现,重症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幼儿急疹患儿在高热期易出现惊厥,但精神状态通常良好,可能伴有轻度咽充血或颈部淋巴结肿大。
5、病程进展
手足口病皮疹持续7-10天,疱疹破溃后形成浅溃疡。幼儿急疹皮疹出现后1-2天即开始消退,无色素沉着,整个病程约1周。两者并发症不同,前者需警惕脑炎等重症,后者多为自限性疾病。
家长发现儿童出现发热伴皮疹时,应记录体温变化、皮疹形态及分布,避免搔抓皮肤。保持室内通风,给予流质或软质饮食,注意口腔清洁。手足口病患儿需隔离至症状消失,幼儿急疹患儿发热期可物理降温。若出现持续高热、精神萎靡或抽搐等症状,须及时就医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