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长夏淡补,重在健脾祛湿益气

60496次浏览

长夏淡补的核心在于健脾祛湿益气,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选择药食同源食材、适度运动等方式实现。长夏湿热易伤脾胃,导致食欲不振、肢体困重等症状,需避免滋腻厚味,注重清淡平和。

1、饮食调整

选择易消化、利湿健脾的食材,如山药、莲子、薏苡仁等。山药含黏蛋白可保护胃黏膜,莲子中的生物碱有助于改善脾虚腹泻,薏苡仁中的薏苡仁酯能促进水分代谢。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避免油炸辛辣,可搭配茯苓粥、赤小豆鲫鱼汤等食谱。

2、药膳搭配

黄芪、党参、白术等补气药材可与食材配伍。黄芪鲫鱼汤适合气虚水肿者,党参山药粥对脾虚乏力有效,白术茯苓茶能缓解脘腹胀满。湿热体质者宜加白扁豆、冬瓜皮,阴虚者配伍麦冬、玉竹。药材使用前建议咨询中医师辨证。

3、起居调摄

保持居所通风除湿,避免久处空调环境。晨间7-9点脾经当令时进行腹部按摩,沿脐周顺时针轻揉。午间小憩不宜超过30分钟,避免湿邪困脾。夜间可用艾叶、藿香等草药泡脚,促进气血运行。

4、运动祛湿

选择八段锦、太极拳等柔缓运动,重点练习"调理脾胃须单举"招式。快走或慢跑以微微汗出为度,过度出汗反伤阳气。游泳后及时擦干身体,避免湿气内侵。运动前后可饮用淡竹叶水或玉米须茶。

5、情志养护

思虑过度易伤脾胃,可通过冥想、书法等方式舒缓情绪。长夏对应五脏中的脾,保持愉悦心态有助于气机调畅。避免餐后立即处理复杂事务,夜间听舒缓音乐帮助运化功能。

长夏养生需坚持适度原则,忌骤补峻泻。日常可观察舌苔变化,若出现厚腻苔持续不褪或明显消瘦,建议就医排查消化系统疾病。湿热体质者应限制冷饮、甜食摄入,阴虚者注意避免祛湿过度伤津。保持规律作息与饮食节奏比单一进补更重要,必要时可进行三伏贴等中医外治法辅助调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