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过敏人群小,特定人群危害大
食物过敏在普通人群中发生率较低,但对特定人群可能造成严重危害。食物过敏主要由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引起,常见过敏原有牛奶、鸡蛋、花生、坚果、鱼类、贝类、大豆和小麦等八类高致敏食物,过敏反应可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呕吐腹泻,严重时可能出现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症状。
1、婴幼儿
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是食物过敏的高发人群。牛奶蛋白过敏在婴幼儿中较为常见,表现为反复湿疹、腹泻、呕吐等症状。家长需注意观察婴幼儿进食后的反应,首次添加易过敏食物时应少量尝试,并做好饮食记录。对于确诊食物过敏的婴幼儿,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深度水解配方奶粉或氨基酸配方奶粉替代普通奶粉。
2、过敏体质者
患有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或哮喘等过敏性疾病的人群更容易发生食物过敏。这类人群免疫系统处于高敏状态,可能对多种食物产生交叉过敏反应。建议过敏体质者进行过敏原检测,明确致敏食物后严格避免接触。日常可遵医嘱备好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片,严重过敏反应需立即使用肾上腺素自动注射笔。
3、老年人
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可能出现新发食物过敏。随着年龄增长,胃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弱,未完全消化的食物蛋白更易进入血液引发过敏反应。老年人食物过敏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误认为消化不良或皮肤病。家属需特别关注老年人进食后的不适反应,避免将虾蟹等高蛋白食物与富含组胺的发酵食品同食。
4、免疫缺陷患者
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以及肿瘤放化疗患者,由于免疫功能受损,食物过敏风险显著增加。这类人群可能出现严重的速发型过敏反应,且抗过敏药物治疗效果可能受限。护理人员应确保患者饮食安全,备好急救药物,住院期间需在病历中明确标注过敏史。
5、孕期女性
孕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改变免疫反应,使孕妇对某些食物敏感性增加。常见表现为口腔过敏综合征,进食水果后出现嘴唇肿胀、口腔瘙痒。孕妇食物过敏可能影响胎儿发育,应避免已知过敏原,谨慎尝试新食物。出现过敏症状时可遵医嘱使用安全性较高的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糖浆,严重时需及时就医。
食物过敏人群日常应做好饮食管理,仔细阅读食品标签,避免摄入含过敏原的加工食品。外出就餐时主动告知过敏情况,备好急救药物。家庭成员应学习过敏急救知识,掌握肾上腺素自动注射笔的使用方法。定期复查过敏原谱,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尝试食物脱敏治疗。保持均衡饮食,通过安全食物补充营养,必要时在营养师指导下使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