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肠道息肉,不能一刀切

54323次浏览

做肠镜时,经常有人发现胃肠道长了息肉,觉得无所谓,对医生的建议置若罔闻。有数据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快速上升,而80%~90%的肠癌是息肉恶变产生的。诱发肠道息肉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肠道息肉,就是肠道上长了一些小肉疙瘩。它们的大小形状各异,有的像米粒、黄豆,有的像小灯泡、小草莓等。

好好的肠道为何会长息肉?这主要有5方面的因素:1.感染:肠道慢性感染,容易产生炎性息肉;2.年龄: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高;3.胚胎异常:有一种“幼年性息肉病”,与胚胎的发育异常有关系;4.生活习惯: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的饮食(爱吃肉,不爱吃菜),与结直肠息肉的产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5.遗传:一般认为,息肉的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某些息肉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关,如家族性非息肉病大肠癌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

肠道长息肉后会出现很多症状,如便血,轻的有少量出血,重的可以有黏液血便、黏液脓血便或鲜血便;腹痛;排便习惯改变,排便次数或粪便性状发生改变,比如,原来每天1次大便,突然改为每天大便3~4次;或是不明原因的消瘦、贫血。很多人都担心:息肉会发生癌变吗?首先,必须明确一个前提,并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发生癌变。一般而言,我们会将肠道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又叫新生物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常见类型有幼年性息肉,常见于幼儿,多在10岁以下,常发生直肠内,呈圆球形,多为单发,病理特征为大小不等的潴留性囊腔;炎性息肉,又称假性息肉,是大肠黏膜的溃疡在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及溃疡间黏膜下水肿,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渐隆起而形成,常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等肠道疾病。

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腺瘤性息肉可分为3种类型,即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管状腺瘤最多见。在临床中,医生一般会根据肠道息肉的大小、多少、有无并发症和病理性质决定治疗方案:1.小息肉一般在行结肠镜检查时予以摘除并送病理检查;2.直径大于3厘米的腺瘤,尤其是绒毛状腺瘤应手术切除;3.病理检查若腺瘤癌变穿透黏膜肌层或浸润黏膜下层则属于浸润性癌,应按结直肠癌治疗原则处理。腺瘤恶变若未穿透黏膜肌层、未侵犯小血管和淋巴、分化程度较好、切缘无残留,摘除后不必再做外科手术,但应密切观察;4.炎性息肉以治疗原发肠道疾病为主,炎症刺激消失后,息肉可自行消失;增生性息肉症状不明显,无须特殊治疗。

想要预防结肠息肉,平日里要注意少吃肉,特别是红肉,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此外,建议多吃粗纤维食物,多运动。下列几类人每年做一次电子肠镜、肛门指检、大便隐血等检查:家族成员中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者;长期吃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以及油炸食品者;年龄大于50岁。此外,坐的时间越长,患肠息肉的风险也越高,要定期体检,以期及时发现有癌变倾向的结肠腺瘤。对于息肉,我们既不能置之不理,也不用过分惊慌,要在正规医院医生的帮助下根据息肉特征进行治疗。

相关推荐

解大手出血是鲜红色是什么原因
解大手出血且颜色为鲜红色,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痔疮、肛裂、肠道肿瘤、肠道息肉等疾病所致,另一方面可能和缺血性肠病有关。这些因素都是引起大便出血的主要诱因,需要及时辨别。
肠道息肉是什么
肠道息肉是在肠道黏膜上突出的赘肉,这些赘生物有增生性的、腺瘤性的、还有就是炎症引起的这种情况。大多数的是腺瘤性的比较常见,而这类息肉后期会有发生恶变的可能,一旦发现肠息肉这类东西就要及时进行肠道检查,同时再做病理上的诊断来判断有没有发生肿瘤的风险。肠道息肉发现以后可以及时切除,这样可以预防病变,而且要注意定期检查身体,调理肠道健康,如果发现肠道不适就要及时进行检查和治疗,这样可以避免肠道疾病严重的病变,每年定期体检,可以及时发现肠道有没有问题。
语音时长 01:10

2021-04-09

88830次收听

肠道息肉是怎么形成的
肠道息肉指是结肠息肉,其发生机制目前还不清楚,主要跟年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遗传、肠道慢性病变等有关。一、年龄。临床上可发现结肠息肉随着年龄增多、增大逐渐出现,在高龄人群中发病率要远远高于年轻人;二、跟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有一定关系。多吃纤维素食物对息肉形成有一定减少作用,多吃辛辣食物、高脂饮食,可能会增加息肉生长风险;三、跟遗传有一定关系,如某种多发性息肉病,明显跟父母遗传基因缺陷有关;四、肠道慢性病变,如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肠黏膜反复损伤修复过程中,也可形成炎性息肉。息肉对身体危害主要跟性质有关。如腺瘤性息肉有发生癌变的风险,但不是马上就会发生癌变。因此在肠镜检查过程中,若提早发现息肉,给予内镜下处理,可避免以后发生恶性肿瘤情况。
语音时长 01:37

2020-07-03

50051次收听

肠道息肉有什么症状
肠道息肉通常情况下没有任何症状,往往是依靠内镜下的检查才被发现。当引起一定症状的时候,说明息肉长得已经非常大或发生不好的变化,导致肠腔狭窄,或侵犯肠壁外的一些结构,引起一些症状,肠道的息肉通常指的就是结肠息肉,结肠息肉是目前发病机制很不清楚的疾病,认为与年龄有关,随着年龄增长,息肉的发病率就会增高,同时认为跟基因也有一定关系,比如某些家族性息肉病是明显存在着基因上的缺陷。还有跟饮食生活习惯有一关系,目前认为高脂饮食、高蛋白饮食可以加重息肉发生,多吃纤维素饮食可以减少息肉发生,息肉又分腺瘤性息肉、增生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多种息肉,其中腺瘤性息肉需要关注,因为腺瘤性息肉在长到一定程度,比如大于2厘米,经过8到10年的时候就有一定癌变的可能,所以在肠镜下通过及早的发现给予处理,可以得到治愈的目的,避免发生肿瘤的情况。
语音时长 01:31

2020-07-03

55295次收听

肠道息肉切除后应注意什么
肠道息肉切除后应注意卧床休息,不要剧烈运动,手术后先流食到半流食,再逐渐正常饮食。随着内镜的普及,在肠镜下发现息肉的情况越来越常见。结肠癌大部分都是由腺瘤性息肉变来,所以早期发现结肠息肉并给予切除,能够避免结肠癌的发生。肠道切除目前应用的方法都是内镜下EMR,就是用圈套器套扎、电烧。术后的注意事项是与息肉的大小有关,很小的息肉切除之后,黏膜很快就得到修复,没有什么特殊的注意事项。息肉比较大,切除之后就要注意,因为切除之后还会有迟发的出血和穿孔的情况,所以结肠息肉切除之后建议卧床休息,不要剧烈的运动,可以适当运动。根据息肉的切除情况,是否要禁食或者半流食。如果切除的息肉比较大,而且数量比较多,比如超过3到5个,建议手术当天暂时不要吃东西,以防一时有消化道出血,可以及时的进内镜进行止血治疗。不担心有出血的情况,术后第一天就可以吃流食,建议吃粥、米汤,少进食固体食物。没有什么情况,在术后第二天后就可以吃半流食,然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语音时长 01:35

2020-07-03

59550次收听

肠道息肉手术需要住院吗
现在肠镜越来越普及,在肠道的检查过程中,如果发现很小的息肉,内镜医生可能直接用活检钳就给它钳除掉了,这种情况下不需要住院,就直接解决了。如果这个息肉长得比较大,用活检钳就无法钳取,就得需要用内镜下的圈套器,通过电烧的方式能把它清除,我们把这种手术方式称为EMR或者是ESD。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住院进行治疗,因为这个手术是在肠道的粘膜上进行,要是通过电或者是热的方式把它清除掉,这样就会有一些穿孔和出血的风险。这种情况下,一旦要穿孔或出血,就需要在住院期间紧急处理。同时即使是很顺利的把息肉切除,还有一种情况叫迟发性的出血和穿孔,往往在术后的几个小时或者一天才会出现,因此患者留院期间观察度过危险期,能保证他在回家之后不会有什么问题。一旦在入院期间出现了出血和穿孔,内镜医生可以马上进行干预,然后解决问题,避免引起后续的严重后果。所以胃肠道的息肉手术建议住院进行治疗。
语音时长 01:33

2020-07-03

61285次收听

什么是肠道息肉
肠息肉是指肠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肠道息肉分为很多种,不同类型的息肉治疗办法也是不一样的,会有不同的症状出现,建议配合医生诊治,直到身体康复。
肠道息肉怎么治疗
肠道息肉的出现,往往可能是因为受到刺激所导致,为有效控制病情,建议积极接受治疗,治疗方法有很多,可以选择手术治疗,也可以选择物理治疗,最关键的就是在接受手术之后也一定要注重于定期的随访,也需要进行饮食的调理才有更好的效果。
肠道息肉不治疗可以吗
虽然说肠道息肉是目前非常常见的一种肠胃方面的疾病,但是依旧不容人们忽视,如果长时间不治疗的话,不光会导致人们的身体出现,直肠脱除以及肠狭窄等病症,很有可能会导致人们的身体爆发中毒性肠扩张这类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可能导致人们死亡。同时部分长时间不治疗的病人可能最后会出现癌变的情况。
肠道息肉手术后吃什么
肠道息肉手术后所吃的食物应该是容易被消化的食物,比如面条、包子等等,也可以喝点粥。在做粥的时候,可以加入一些蔬菜,既有营养,也可以助身体的恢复。另外,人们可以吃点碱性食物,碱性食物的好处是,它可以改善酸性体质,让身体恢复的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