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由病毒引起的疾病主要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手足口病、水痘、艾滋病等。这些疾病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或接触传播,临床表现差异较大,轻者可自愈,重者需及时医疗干预。
1、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酸痛等。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易变异可能导致大流行。临床常用磷酸奥司他韦胶囊、扎那米韦吸入粉雾剂等抗病毒药物,合并细菌感染时可联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疫苗接种是有效预防手段。
2、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至戊型五种,乙型和丙型可慢性化。常见症状有乏力、黄疸、肝区不适。慢性乙肝患者可使用恩替卡韦片、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进行抗病毒治疗。丙型肝炎现可通过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片等药物实现临床治愈。预防需注意饮食卫生和规范注射。
3、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引起,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特征为手、足、口腔疱疹伴发热。轻症可用开喉剑喷雾剂缓解症状,重症需使用人免疫球蛋白注射液。家长需做好患儿隔离,对玩具、餐具定期消毒。
4、水痘
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所致,表现为全身性丘疹、水疱。儿童患者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止痒,成人易出现并发症需口服阿昔洛韦片。痊愈后病毒潜伏于神经节,免疫力下降时可复发为带状疱疹。接种水痘疫苗可建立长期免疫。
5、艾滋病
艾滋病由HIV病毒攻击免疫系统导致,潜伏期长且症状不典型。确诊后需终身服用拉米夫定替诺福韦片、多替拉韦钠片等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日常应避免血液和体液接触传播,感染者须定期监测CD4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
预防病毒性疾病需根据传播途径采取针对性措施。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应佩戴口罩并保持社交距离,消化道传染病要严格食品卫生管理,血液传播疾病须避免不安全注射和性行为。合理作息、均衡营养有助于维持免疫力,出现持续发热、皮疹等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疫苗接种是预防特定病毒性传染病的有效手段,建议按免疫规划程序接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