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12种对人类威胁最大的传染病

51556次浏览

对人类威胁最大的传染病主要有鼠疫、霍乱、结核病艾滋病、疟疾、登革热、埃博拉出血热、狂犬病、麻疹、流感、新冠肺炎和脊髓灰质炎

1、鼠疫

鼠疫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主要通过跳蚤叮咬传播,临床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痛和出血倾向。肺鼠疫可通过飞沫传播,具有极高致死率。治疗需早期使用链霉素注射液或多西环素胶囊,接触者需预防性服用环丙沙星片。

2、霍乱

霍乱弧菌污染水源传播,导致剧烈水样腹泻和脱水。口服补液盐是基础治疗,重症需静脉补液。多西环素分散片和环丙沙星片可用于抗菌治疗,疫区需接种霍乱疫苗。

3、结核病

结核分枝杆菌主要侵犯肺部,表现为咳嗽、咯血和消瘦。标准治疗采用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吡嗪酰胺片和乙胺丁醇片联合用药,耐药结核需使用贝达喹啉等二线药物。

4、艾滋病

HIV病毒破坏免疫系统,机会性感染是主要死因。联合抗病毒治疗包括替诺福韦艾拉酚胺片、多替拉韦钠片和拉米夫定片,需终身服药。暴露后72小时内可用阻断药物组合。

5、疟疾

疟原虫经蚊虫叮咬传播,引起周期性寒战高热。青蒿琥酯注射液是重症首选,轻症可用双氢青蒿素哌喹片。预防服用多西环素胶囊,蚊帐和驱蚊剂是关键防护措施。

6、登革热

登革病毒通过伊蚊传播,典型症状为高热、头痛和皮疹。重症登革会出现血浆渗漏,需严密监测。治疗以补液为主,禁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等抗凝药物。清除积水容器可阻断传播。

7、埃博拉出血热

埃博拉病毒导致多器官出血,病死率高。单克隆抗体如安巴韦单抗注射液可改善预后。严格隔离患者,医护人员需三级防护。接触史监测需持续21天。

8、狂犬病

狂犬病毒通过咬伤传播,出现恐水症状后几乎100%死亡。暴露后需立即清洗伤口并接种人用狂犬病疫苗,严重暴露需加用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流浪动物管理是预防关键。

9、麻疹

麻疹病毒具有极强传染性,表现为高热、咳嗽和特征性皮疹。接种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可有效预防。治疗以对症为主,维生素A软胶囊可降低并发症风险。

10、流感

流感病毒变异快,易引起季节性流行。奥司他韦胶囊和扎那米韦吸入粉雾剂可用于治疗。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建议每年接种流感疫苗,重症需警惕病毒性肺炎。

11、新冠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可降低重症风险。持续变异毒株需更新疫苗,长新冠症状需多学科康复管理。戴口罩仍是最有效防护。

12、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病毒侵袭运动神经元,导致弛缓性瘫痪。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联合使用可建立免疫屏障。出现肢体瘫痪需康复训练,呼吸肌麻痹需机械通气支持。

预防传染病需建立三级防护体系:个人层面保持手卫生、接种疫苗和合理使用防护用品;社区层面做好病媒生物控制和环境消毒;国家层面完善传染病监测网络和应急响应机制。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到感染科就诊,旅行史和接触史要主动告知医生。特殊人群如孕妇、婴幼儿和免疫缺陷者需加强防护,疫区归来需做好健康监测。

相关推荐

洪涝灾害后如何预防疾病的发生
洪涝灾害后可以从及时整治水源、注意饮食卫生、定期开窗通风、适当进行运动、调整自身心态等方面预防疾病的发生。具体分析如下:
洪涝灾害后容易出现的疾病
洪涝灾害后易出现痢疾、伤寒、霍乱等肠道传染病,感冒、麻疹、百日咳、肺结核等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血吸虫病、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皮炎等接触性传染病。
丙类传染病的症状有哪些
丙类传染病的特点,首先是病原体,包括一些细菌、衣原体以及寄生虫等等。其次是传染性,而传染的强度,通常跟病原体的种类以及数量等等有很大的关系;接着是多样性,包括流行性、地区性以及积极性;最后是免疫性,感染一次就可以终身免疫。
什么是虫媒传染病
虫媒传染病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由病媒生物传播的自然疾病,常见的疾病有流行性的鼠疫、登革热、疟疾和乙型脑炎等危害性比较大的传染性疾病。常见的并没昆虫有苍蝇、臭虫、跳蚤和蚊子等,而且不同的虫媒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媒介和和传染源是不同的。
春季里常见的那些儿童传染病
春季是冷暖空气频繁交汇的时期,由于孩子的抵抗力差,在忽冷忽热的天气下非常容易生病,家长们学着认识这些疾病,并掌握必备基本常识,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降低发病率和减少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