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身免疫性肝炎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一种由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肝细胞导致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异常、黄疸、乏力等症状。该病可能与遗传易感性、环境诱因、免疫调节紊乱等因素有关,需通过血清抗体检测、肝活检等确诊。治疗以免疫抑制为主,常用药物包括泼尼松片、硫唑嘌呤片、布地奈德肠溶胶囊等。
1、发病机制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核心机制是免疫耐受失衡。患者体内产生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等自身抗体,T细胞异常活化后持续攻击肝细胞,导致肝组织慢性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存在HLA-DR3或DR4基因变异,病毒感染、药物等因素可能触发免疫异常。
2、临床表现
早期常见不明原因乏力、食欲减退,约半数患者出现黄疸和右上腹隐痛。进展期可观察到肝掌、蜘蛛痣等体征,严重时伴随腹水、肝性脑病。约30%患者合并其他自身免疫病如桥本甲状腺炎、类风湿关节炎。
3、诊断标准
国际自身免疫性肝炎小组修订评分系统是主要诊断依据。需满足转氨酶升高、高丙种球蛋白血症,血清抗核抗体≥1:40,排除病毒性肝炎和药物性肝损伤。肝活检可见界面性肝炎、浆细胞浸润等特征性改变。
4、药物治疗
泼尼松片联合硫唑嘌呤片是一线方案,前者抑制炎症反应,后者调节免疫功能。布地奈德肠溶胶囊适用于不能耐受传统激素者。难治性病例可使用吗替麦考酚酯分散片,生物制剂如利妥昔单抗注射液可作为三线选择。
5、长期管理
治疗期间需每月监测肝功能,每6个月评估肝纤维化程度。缓解后仍需维持小剂量免疫抑制剂,突然停药易复发。建议接种甲肝、乙肝疫苗,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保持低脂高蛋白饮食,戒酒并控制体重。
患者应建立规律随访计划,定期复查肝功能、自身抗体等指标。注意观察皮肤黏膜出血、意识状态改变等肝硬化征兆,出现发热或腹痛需警惕细菌性腹膜炎。日常可适量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预防骨质疏松,进行柔和的太极或散步等运动增强体质。保持情绪稳定有助于免疫调节,建议加入患者互助组织获取心理支持。
相关推荐






